2013-09-17 09:18: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通讯员李维杰 丁晶晶
每个新生儿的诞生都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希望,而吉永华的出生却给父母带来的却是更多的付出和艰辛。
翼城县里砦镇张桥村村民吉红义、杨玉梅夫妻俩生有两女一子,小儿子吉永华患有先天性脊椎炎,15岁前不能行走,今年已32岁生活仍不能完全自理。
32年来,夫妻俩用亲情支撑着儿子残弱的身体,他们的默默付出与平凡坚守感动了当地的许多人。但面对笔者,夫妻俩很平静:“养活他是我俩的责任。”这份责任让吉红义夫妇俩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吉红义说:“我老伴为这孩子流了几盆泪了。”杨玉梅说:“现在也哭不出来了,一切都习惯了,哎!养活他比别人养活七八个孩子都费劲。”吉永华15岁前不能走路,都是在母亲怀中和肩上度过的,母亲常常是一手干活,一只手抱着或扛着他,为此杨玉梅的肩膀疼了好多年。
儿子出生4个月时发病,吉红义夫妻带着他到临汾地区医院治疗。医生告诉他们,手术成功的话他会站起来,但不能保证行走。手术需花400多元,而当时作为民办教师的吉红义每月只有7元钱、25个工分的补助,400元对这个家庭 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吉红义卖掉了家中唯一一辆自行车,加上微薄的积蓄,又从老丈人家借了200元,才凑够了手术费。手术较成功,但因吉永华的脚部无神经知觉,不会再行走,可总算捡了条命。
由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之儿子需要照顾和治疗,吉红义最终放弃了民办教师转正的机会。忙完家里忙地里,杨玉梅从没睡过踏实觉。长期的操劳让杨红梅落了一身病,1994年,做了子宫切除手术;2004年因胆结石,又被切除胆囊;目前还有脑梗、高血压等疾病缠身,现在只能靠药物控制病情。
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地照顾儿子,让他们身心俱疲,可他们从未轻言放弃。因行动不便、长期坐卧,吉永华的臀部极易感染褥疮,隔天就得换药。从儿子7岁到32岁,吉红义坚持给他清洗、换药,从未间断过。有时溃烂严重,父母亲还得放下家务活,陪着住院治疗。1991年,家里建新房,忙完工地,吉红义还得带儿子到县医院 换药,不间断地坚持了四五十天。去年,因感染严重,吉永华臀部三处褥疮不停渗水。“病在儿身,痛在父心”,吉红义一人带儿子先后到西安、稷山等地寻医问药,多方打听,最后在夏县一家6代祖传的诊所治疗。从4月到11月,一住院就是8个月,晚上,吉红义陪侍在床边,随时照顾儿子;白天,吉红义租来炊具下厨做饭,既为儿子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也为能给儿子省下更多的治疗费。
在吉红义夫妇精心照料下,儿子病情逐渐好转。15岁后,吉永华的个人卫生基本能够自理。20岁时,为减轻父母经济压力他还开了家光盘租赁店,挣的钱能基本养活自己。如今他又在学烧烤,打算开烧烤店。
年过花甲的吉红义夫妇本应和其他普通老人一样,在儿女的照顾下安享天伦之乐。但他们却把所有的辛劳、时间和爱给了残疾儿子,他们像上紧发条时钟在家里地头不停忙碌着,打理完十几亩耕地和蔬菜大棚,他们还得赶回家里为儿子洗衣做饭。吉红义说:“儿子褥疮还未根治,经济条件好转,我们还要继续求医问药。我们不仅要让儿子活着,还要让他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