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 成就梦想

2014-08-26 08:34: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去上学了。”在襄汾县襄陵镇16岁小姑娘郑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她所担心的学费问题在襄汾县司法局干警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解决。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全县司法干警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襄汾县司法局在完成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5月中旬至7月底,在全省“一村(社区)一警”联系走访活动中,开展为生活有困难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申请办理孤儿证的救助孤儿活动。而郑某正是被帮扶成员中的一名。

此次救助活动中,凡是符合户籍地在襄汾县辖区、父亲或母亲一方死亡、另一方在监狱服刑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未成年子女,都是该局的帮扶对象。原则上对每个困难家庭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金每月为600元。8月1日,孤儿们已经领取了第一笔孤儿补助金。

做好信息核查 建立完备台账

该局首先通过全国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县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初步排查,为方便排查帮扶活动开展,该局制作了《襄汾县籍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排查登记表》,对排查出的人员信息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之后将初步排查登记结果下发给各乡(镇)司法所,要求各司法所及时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取得联系,认真核实比对排查出的服刑在教人员信息,并为配偶死亡的在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死亡户口注销证明。该局社区矫正科人员按照信息核实后的服刑在教人员名册,再次与派出所联系,对信息进行二次核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并建立了底数完备、事项明确的基本信息管理台账,为建立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排查帮扶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零距离”亲情大走访还孤儿们一片蓝天

通过排查出的结果,该局开展“零距离”亲情大走访活动。一方面对排查出的经济困难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人子女情况逐一调查摸底,进村入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远赴太原、晋城、曲沃监狱与服刑在教人员见面,了解其与家人的联系情况以及在监狱的表现,并制作了询问笔录。

16岁的郑某是襄汾县襄陵镇巩固村人,原先就读于襄汾高中,在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中,她以文科532分的高分稳进山东工商学院。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郑某既高兴又惆怅:高兴的是,她终于可以走出村庄,走入自己梦想的大学殿堂;惆怅的是,大学学费羁绊住了她前进的脚步。2007年,郑某患有间歇性经神病的父亲因家庭琐事将其母亲杀害,母亲去世,父亲锒铛入狱,郑某只好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而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只能靠种地为生。襄陵司法所来到郑某家走访了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间破瓦房,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郑某的学习生活费用全靠亲戚朋友的捐助,学习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郑某仍坚持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郑某的坚强上进,深深打动了走访干警的心。襄陵司法所将情况向县司法局汇报后,该局随即抽调干警开始按规定程序为郑某办理孤儿证。先是前往曲沃监狱,进入监区,对其父亲进行询问调查,了解其与家人的联系情况以及在监狱的表现。随后在监狱刑罚执行科调取了其父亲的案卷,并复印了入监通知书。回来后,又马不停蹄地与襄陵派出所联系,协调开具其母亲户口注销证明;与民政局、襄陵镇政府等部门协调沟通,填写孤儿申请表、申请书、监督协议(镇长与孤儿监护人签),为郑某的孤儿证的顺利办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月15日,襄汾县司法局局长亲自将孤儿证交到了郑某的手中。考虑到郑某所面临的上不起大学的实际情况,该局与县民政局、教育部门不断协调沟通,为其筹集了一部分学杂费。

突出重点帮扶对象 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襄汾县司法局的干警们深知,孤儿证的办理,只是对孤儿生活的一种最低生活保障,要想使这些坚强上进的孩子们在学习、心理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帮扶。因此,该局建立了孤儿救助帮扶长效机制,一方面长期关注和掌握所救助孤儿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情况,并与民政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为他们减免学杂费、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另一方面定期对全县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排查,对新的符合条件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为其办理孤儿证,发放孤儿补助金。

此次救助活动在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也教育、感化了服刑人员,有助于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通过调查与核实,排查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31人,为符合条件的8名办理了孤儿证。通讯员 张景岚 曲玲换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