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 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

2014-09-05 03:39: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自古以来,似乎没有一个节日能像中秋节这样,牵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企盼。这一轮圆月,在每一个人心中承载着太多的分量。

一样的中秋,不一样的月圆夜。对于中秋节的记忆,每一代人都各有不同。传统佳节,良辰美景,你又有着怎样的记忆和期许?

策划人:李静

年轻人别样过中秋

“中秋佳节人团圆”,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一直以来都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赏月、逛花灯、猜灯谜、吃月饼也是自古以来的习俗。随着80、90后异军突起,中秋节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渐渐发生变化,同时丰富多彩的过节形式,也为中秋节打上专属青年人的时代印记。

“自从参加了工作,基本没过过中秋节。”在临汾打工的四川人冯强回忆说,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节,便早早起来去看望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一起吃月饼,听老人讲有关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晚上大家还一起逛花灯,小朋友之间比赛猜灯谜,那时我们都特别盼望中秋节,但随着年龄渐长,尤其参加了工作,天天忙于事业,家也离得远了,中秋节更多是用来休息放松,把它当成假期看待。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年轻人对中秋节很淡漠,尤其是外地求学与打工的人,但作为中国传统大节,重视的人还是更多些。刚刚晋升爸妈的胡佳佳夫妇早早就开始为中秋节做准备,今年是宝宝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准备把爸妈和公婆一起接到家里来,过一个团圆节。”胡佳佳幸福道,从前跟父母一起过节,现在家庭成员越来越多,过节也更有气氛了。

虽然中秋节一些传统习俗被淡忘,但年轻人也为它增添不少新元素。今年中秋节对程泽伟来说,无疑是全家总动员,我们准备亲手做月饼,不仅可以体会劳动的快乐,而且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还在读大二的程泽伟表示,这几天在网上购买了月饼模具,准备的月饼馅也很丰富,长期在外求学的他,倍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虽然中秋没法跟家人一起过,但依然值得期待。”在北京打工的临汾小伙赵立刚对记者说,中秋放假期间会有一个老乡联谊会,都是临汾人,就相当于在家乡跟亲人团圆了,而且年轻人在一起喝酒、唱歌、旅游,更能玩到一起。赵立刚表示,中秋节在他心中一直是代表团圆的节日,所以即使无法回家陪父母,也会跟朋友们聚在一起过节。

除此之外,不少年轻人青睐新口味月饼,如水晶月饼、冰皮月饼、板栗月饼等,网购月饼也是年轻人多采用的方式。传统节日因年轻人而增添更多新形式,不仅因为时代不同,更因中秋节已深入国人心中,成为一种难以消逝的情怀。

记者 李弈玫

月饼带给我的幸福

蒲县乔家湾的陈锁明出生于1959年,童年时代的中秋节,他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上一小块五仁月饼,里面包裹的冰糖和青红丝,溢满了各种幸福滋味儿,至今仍让他回味无穷。

陈锁明说,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日子过得很苦,中秋节时,并不是家家都能吃上月饼,能吃上一顿点心都会令人们高兴不已。

“记得有一年,父亲外出干活不在家,到中秋的那天,母亲早早就安排我们兄妹六个上炕睡觉了,仅有的一盏煤油灯也被吹灭了,还告诉我们无论有什么动静都不要吭声。当时并不理解母亲的做法,大概睡了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样子,我们听到了窗外邻居大妈敲窗户的声音,锁明妈,你在吗?我给你放了几块月饼……’”回忆起那年的中秋节,陈锁明仍记忆犹新。

“等邻居走后,母亲这才起床点亮了煤油灯。”陈锁明解释道,按照当时的习俗,到每年的中秋夜,每家每户都会将家里好吃的拿出来给月亮“上供”,而由于那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并没有准备月饼之类的美食。母亲怕他们调皮跑到邻居家叨扰,就早早安排他们睡觉。因家里人多,为让每个人都能吃到月饼,母亲总是把月饼切成很小的三角块,一人分一块,分到手里的月饼,小到一口就能吃完。吃着邻居给的点心,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兄妹六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到了后来,随着家里经济条件的好转,除了过年过节,平时偶尔也能吃上白面馒头和饺子。但是,能在中秋吃上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月饼,仍然是最令他高兴的事儿。

“还记得还有一年的中秋节,父亲专门拿着粮票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去供销社购买回来两斤月饼。家人基本上都能分一块。”陈锁明说,分到月饼之后,他舍不得一下吃完,先掰下一半,然后用报纸再厚厚的包上几层,藏在柜子的一个角落里。当时的月饼,里面包着瓜子仁、青红丝、芝麻等,吃起来特别香,特别有味道。

以后的好几天,角落里的那半块月饼成了陈锁明的宝贝。每次想吃的时候,他就打开柜子,光是闻一闻月饼的香味,就感觉特别幸福,吃上一口,唇齿边更是溢满甜蜜的滋味。

记者 成华 亢亚莉

团圆的月饼最香甜

“今年中秋回家吗?丞丞放几天假?”抬头望了望墙上的日历,74岁的陈桂香忍不住拨通了小儿子的电话,得知这几天北京—临汾的高铁票几乎售罄时,老人嘴上说着“回不来也没关系”,脸上的表情却透露出心底的失落与难过。

对陈桂香而言,团圆是中秋节永恒不变的主题,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才有过节的氛围。“在我们那个年代,中秋节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只要到了月圆的这一天,居住在不同村子的亲戚们,哪怕漂泊在异乡,也要努力往家赶,就为了团团圆圆。”儿时关于中秋的记忆浮上心头,陈桂香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那些年,月饼可以说是“奢侈品”,一些人家甚至只听过、没见过。陈桂香在10岁那年,才初识月饼的滋味。“我从学堂回到家,一眼就望见盘子里有几块圆圆的小饼,拿起来咬了一口甜滋滋的,然后三两口就下了肚,连里面包着的芝麻和花生豆都没尝出来。”一想到自己狼吞虎咽的模样,老人的笑容里透着辛酸,当时,我每天只能吃到玉米、红薯、窝头,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那一晚,陈桂香从母亲口中得知这个小圆饼的名字叫“月饼”,还听到嫦娥奔月的传说,她仰头凝视月亮时,仿佛看到了里面孤独的嫦娥和捣药的月兔,口中的月饼也格外香甜。

“1953年以后,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一些,我和母亲年年都会打月饼。”一提到制作工序,陈桂香兴奋地比划起来,一家人紧衣缩食,就为了省下白面做月饼。我父亲找来一截木头刻出月饼模子,我和母亲蒸面、熬油、调馅,压出月饼雏形后,紧紧贴在土炉子口上。烤到两面焦黄时,月饼的香味尤其浓郁。”

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月饼再次可望而不可及。“要是光景还能过得去,大队会在中秋节时按人头发放月饼,每个人只能领到小小的一个。”身为家中长女的陈桂香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那份切成四块分给弟弟、妹妹,在他们争抢中,她强压着肚里的馋虫,悄悄走出屋外。

生活越过越有,陈桂香渐渐过上了吃穿不愁、手有余钱的日子,记忆中手打月饼的味道却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间。“每到中秋节,我就希望全家人能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话。”如今,老人最期盼的事儿就是一家团圆,小儿子在北京工作,每次回来的时间都很短,说不了几句话又走了。算起来,三年的中秋节总缺他们一家。”

采访临近结束时,陈桂香收到了意外的惊喜,小儿子一家已经买到9月6日的高铁票,当天晚上8时抵达临汾。老人顿时兴奋地像个孩子:市场上的月饼越来越华丽,却吃不出家的味道,今年我要重新开张打月饼了。”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