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而老,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只要不出意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谁都会成为老人,故而关注老人、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尊敬老人,就是关注自己、关心自己、关爱自己、尊敬自己,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九九重阳老人节之际,记者兵分五路深入调查、记录老年人的生活。“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发挥余热”的老年生活令人羡慕,然而,孤老守田的“空巢”之音、异地看娃”的现象也反映出当今老人养老面临的困窘,令人深思。
策划人 亢亚莉
新型农保 老有所养
在蒲县黑龙关镇,花甲之年的陈英乐呵呵地说,她每个月都能领到65元的养老金。“以前只听说城里人退休后能领养老金,现在咱山里的农民也能领养老金,这福气做梦都没有想到!”据了解,2009年,蒲县从22个省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之一,跻身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采取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不用出保费就能领取到养老金。
蒲县薛关镇乔子滩村70岁村民康秀英激动地说:咱农民也能领养老保险金,我是真心地感谢党,感激政府!”同时,记者了解到,农保中心对16至59周岁参保对象的缴费和受益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及时兑现政策,打消了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疑虑。
正在超市购买日常用品的王先生夫妇说:我们刚从信用社取了钱,除了种地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外,不缴一分钱,还能像机关干部那样领‘工资’,我们老两口每月领140元,日子过得比蜜还甜!”王先生夫妇高兴地合不拢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蒲县的农民沐浴在党和政府温暖的阳光中,使农民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记者 亢亚莉
老人打工 生活充实
在生活中,时常看到门卫、清洁工、洗碗工等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上频现老年人的身影。如今,年轻人都在为生活、事业拼搏,常常不在老人身边,为了维持生计和摆脱孤独,老人们都选择外出打工。让很多年轻人不屑一顾的工作他们却干得踏实卖力。
在区实验小学门口,记者见到了一对年迈的老夫妇,他们负责该校的门卫工作。经了解,该夫妇已经年近花甲,这份工作也干了些年头。
老夫妇是尧都区枕头乡人,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都很忙。大孙子17岁,小孙子才两岁。”老人说,他儿女双全,一家人也算幸福,如今孩子们成家立业,各奔东西,虽然儿女们都还孝顺,可是他不想给儿女增添负担。“儿女现在刚过的好一点儿,我不想他们再操心我俩,趁着能干的时候赶紧干,既能打发时间、锻炼身体,还能挣点钱养活自己。”老人表示,工作让他们的生活很充足,他和老伴都很开心。
在平阳广场某快餐店,记者碰到了正在收拾碗筷的张女士,她今年60岁,不善言谈,眼里只有干不完的活,趁着顾客不多,记者便上前与她闲聊了几句。张女士是襄汾人,去年来到快餐店打工。我儿子前年结婚,当时借了不少钱,这对刚结婚的孩子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张女士说,对于这份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雨淋不着、风吹不着的工作,她很知足。不但减轻了儿子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自己开心。”张女士微笑着说。
今年33岁的徐先生在某学校任老师,他的父亲不久前去世,母亲如今在外打工。“虽然我很心疼她,但是没办法,因为她现在一个人,我们没时间陪她,让她干自己喜欢的事,只要她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徐先生哽咽道。
记者 梁娟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