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汾市市容监察支队从促进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围绕“用心交流,真诚服务,加强团结,促进管理”的总体思路,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2010年被评为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基础上,该支队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新的贡献。
8月31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模范集体名单出炉,临汾市容支队赫然在列,实至名归。
宣传先行,亲民更亲少数民族
临汾市市容监察支队紧紧围绕“民族工作无小事,和谐稳定是大事”的工作主题,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基本常识以及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纳入支队队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重点,并贯穿于队伍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注入队员的民族感情,牢固树立民族和谐的执法理念。先后制作宣传版面100余块,散发宣传单5万余张。支队领导带头经常性与少数民族摊点经营户进行真诚交流、谈心,耐心细致地讲解市容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
有一次正值学校开学,当支队长邹宏捷得知塔里木孩子上学需要添置学习用具时,立即拿出500元钱,资助孩子上学,钱虽不多,但用真心换来了他对市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市容支队牵头,定期召开由民族、公安、工商、伊协、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加的联谊会,搭建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困难和问题的平台。聘请了人大、政协少数民族人士作为支队的监督员。邹宏捷要求队员从自身做起,在执法过程中严格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不要歧视少数民族兄弟;要坚持文明礼貌执法,不要粗暴野蛮执法;要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不要只靠赶、收、罚、取缔式执法。工作中,把最好的地段、最好的位置划给少数民族商户。
搞好服务,服务先为少数民族
在我市摆摊设点搞经营活动的人员中大多数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为解决语言沟通交流困难和随意摆摊的问题,支队安排专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民族特点、民俗风情、经营类别等分别建档,为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并在外来少数民族中选拔培养素质好、威望高的人员,作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与自身管理,多次在城市市容整顿工作中协助市容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队为解决露天明火烧烤,烟雾缭绕的老大难问题,经过多次调研,使用油烟净化器烧烤,既能解决油烟问题,又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风味,但投入较大,在少数民族中推广难度较大,支队经过多方协调,为少数民族商户提供50%资金补助,更换了烧烤炉,此举带动了全市烧烤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
少数民族经营户成了市容管理人员的好朋友,过去个别少数民族经营人员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变为了现在主动积极支持配合工作。多年来,临汾市区内的少数民族摊铺不减反增,很多民族兄弟特意来到临汾发展,来临汾安家立业。
帮扶解困,先帮先结少数民族
为了不断深化管理人员与少数民族经营人员感情,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民族团结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上至支队领导班子,下至辖区管理人员,都主动与少数民族经营户结对子,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冬天天冷或风雪天气时,临街经营摊点无法正常经营,生活较易遇到困难和问题,支队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少数民族人员。他们及时与市民族部门、市伊斯兰教协会联系,上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每当少数民族摊点人员及家人生病需要帮助时,支队都会派人为他们联系医院,直至安顿好治疗事宜。每逢节日他们需要返回老家时,辖区内的管理人员都会主动帮助购买车票。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广大市容队员踊跃捐款捐物,并对在临汾经商的玉树籍人员进行走访慰问,使来自灾区的少数民族感受到了临汾大家庭的温馨,夯实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社会基础。
临汾市容监察支队的真心,赢得了少数民族商户的信任,有力地破解了市容管理者与摆摊设点人员就是一对“冤家”的说法,消除了少数民族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为临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