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西交口乡土门塔村地处县西南角的大山深处,土门塔小学是周边10余个村落中唯一的一所小学,目前共有在岗教师12名,学生74名,其中50余名住校生,家校距离最远可达20余里,这些孩子一周只能回一次家,平常食宿在学校里。他们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许久未洗的衣服、冻红的脸蛋、木讷的表情、淳朴的笑容、求知的眼神,就是他们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缺乏师资、缺少生源,这是山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土门塔小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半山腰上新建起的学校异常冷清,加上附属幼儿园的10个孩子,整个学校都不足百人,远远低于城镇小学一个年级的人数。班级最少人数仅为9人,最多也不过21人。因为原有教师几乎都是老教师且学历不高,给孩子们传递的仅仅是一些基本的知识。
今年9月4日,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4人支教队伍的到来,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欢乐和活力。他们主动承担起语文、数学、音乐、品德、心理健康、体育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带进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
山里的孩子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模式,单调的日子里他们最爱上的就是体育课,简单的“老鹰捉小鸡”和“撒网捕鱼”游戏就能令他们开怀好久。国家要求孩子们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这对山里孩子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支教队伍中来自师大化材学院的郭青梅,主动请缨承担了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以及语文、品德、音乐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非专业出身的她坚持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生活体验。音乐课上,她教给孩子们手语歌曲《感恩的心》,让孩子们树立起感恩的思想,她告诉孩子们要在11月27日的“感恩日”中对父母、老师及身边的亲人表达感恩。尽管身处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却大有改观,为学生配置了3个多媒体教室,校园的楼道、墙壁处处弥漫着文化气息。支教的学生感慨“在这里才真正体会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涵义。”教育事业的神圣让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增添了更多的期待。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是支教学生每天所经历的生活。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生涯,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从青涩的大学生到准人民教师的转变。他们说,最难熬的日子就是周末,老师同学们基本上都回家了,学校往往只剩下他们4个支教生。虽然寂寞、想家,但4个人经过近三个月的朝夕相处,就像一个大家庭的4个孩子,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互相鼓励。他们眼里的土门塔小学虽然贫穷,但这里的孩子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里的在岗老师都有超常的耐心和柔情。他们在土门塔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他们继续支教的最大动力。
车载导航都导不到的地方,往往就是顶岗实习学生支教的地方。”山西师范大学驻襄汾、乡宁两个县负责50多所学校118名支教学生的驻站教师樊百玉说:“顶岗支教考验的不仅是实习生,更考验的是驻站老师的毅力。”樊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驻站生涯:“一天跑一个学校,要跑完所有学校都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自己一个人开车走山路,很多时候都走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好不容易碰到人,却是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乡,当时真的是欲哭无泪。但越是这种艰苦环境下,越能让人更快地成长。”
谈及自身的改变,支教学生深有感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两句熟记于心看似简单的名句付诸实践,使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秉持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原则,在课余时间他们4个人围坐一起商讨教学经验、交流读书心得,小小的宿舍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最终成为学习型人才。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单调的饭菜,无法浇灭支教学生投身教育的热情。有了他们,教育梦想的实现就不再是远距离的仰望。
链接:顶岗支教活动是山西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实施“国培计划”的号召而开展的。据悉,自2007年该校在国内率先试行“校内集中培训、校外顶岗支教”之后,至今共有16批共1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支教实习工作。仅2014年就有2090人到全省11个地市的600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点实习。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全面实施“国培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山西师大为保证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状态适应准教师生活,每批学生支教实习开始前均要开展专门的岗前培训,做到切实加强顶岗师范生安全管理、生活管理、教学管理,最终形成全程保障管理机制。 颉金娟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