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保存80年的毕业证

2014-12-25 21:25: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这是我家的传家宝,它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父亲从事医学悬壶济世的证明。”12月15日,已经75岁的古稀老人陈克智手持80年前的一张毕业证照片对记者介绍。

    仔细观察这张毕业证照片,上面清楚地写着“毕业证书,学生陈树棠系山西省赵城县人,现年28岁,在本校医科第二班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毕业证落款处写着“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校长靳瑞萱”、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注:公元1934年6月)”字样。校长靳瑞萱的照片呈椭园形,三枚不同大小的篆刻印章醒目,不识篆书的人很难辨认,有一酷似“邮票”的图案上也加盖着圆形印章,川至”二字清晰可见,证书的上方中华民国国旗与国民党党旗交叉着,正中是国父孙中山的椭园形标准照。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是现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校址在现在的山大第二附属医院。父亲从该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赵城县城开了‘召亭医院’,日本侵略者占领赵城后,医院被迫关闭。父亲便回到村里照顾爷爷。”陈克智说。

    记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9年8月建立的山西医学传习所,迄今经历了71个春秋。数十年来,多次更名易地,1921年8月,山西医学传习所改名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又改名山西医学专科学校。“九·一八”事变后,部分师生参加了全省抗日救亡活动,并为备案问题继续请愿,被当局关闭了学校。1932年1月复校,改山西医学专科学校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此后,又更名为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医学院和山西川至医学院,1938年7月,又恢复了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校名。其间,校址曾先后迁至陕西省三原县和宜川县城。

    1940年3月,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奉命并入山西大学,称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并附设门诊部,校址在三原县鲁桥镇。10月,又迁往宜川县秋林镇虎啸沟。日本投降后,在迁校中因铁路中断,又折返陕西韩城县上课。1946年3月,迁至太原市侯家巷原山西大学校址。当年8月,升格为山西大学医学院。1948年7月,山大师生迁至北平。1949年4月,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留守在太原的山西大学附属医院。5月,在北平的师生返回太原。1949年7月,太原军管会决定将1945年光复后,由阎锡山将日伪1942年建立的桐旭医学专科改名的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医学院。

    同年8月,又将1943年阎锡山建立的山西省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和1948年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合并到山西大学医学院。院址移到精营东二道原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现第二附属医院院址)。1950年8月,省卫生厅决定撤销省立医院建制,并入山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又将两个院的妇产科和儿科抽出,在原省立医院院址——现省儿童医院院址组建了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成为教学医院。1950年9月,本科学制改为5年。1951年3月,组建了公共卫生学科。1952年举办了3年制医疗专修科和公共卫生专修科。1953年改称山西医学院,1955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山西、江苏、山东、浙江四所医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建了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六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996年4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至今为国家培养了数万高级医疗卫生人才。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