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尧都区枕头乡安沟村有一位村民,他依靠科学技术,勇敢面对磨难,走上了科学养殖的致富之路。虽然,他只有初中文化,但是却凭着敢于拼搏的精神、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诚信为本的经营方式,经过十几年的辛苦打拼,由一名农村汉子成长为引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他就是被人们戏称为“鸡司令”的梁学琦。近日,记者走进他的养殖合作社,了解“鸡司令”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农村汉子不服输 深山沟里苦创业
梁学琦是土生土长的农村汉子,家里兄弟姊妹六个,他排行老二,1984年结婚成家后,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他的妻子赵小苹一直在家务农,日子虽然拮据倒也其乐融融。直到2003年,梁学琦平静的生活开始改变,听说有农民通过种植、养殖业致富的故事后,他常常问自己:“别人能做的事,我为什么就不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决心要干一番事业,深思熟虑后办起了养鸡场。
“我在7月份的时候有了这个想法,8月份和9月份就去河北、河南的两家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内心想创业的火苗瞬间被点燃,全身充满了干劲。”回到家后,梁学琦说干就干,搭建鸡舍3栋,占地500多平方米,购进商品蛋鸡2000余只,共投资10万余元。他说,由于家里没有积蓄,除了贷款5000元外,剩下的钱都是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凑来的。养鸡场办起来以后,梁学琦和赵小苹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新的事业之中。
半年以后,蛋鸡开始下蛋了,枕头乡的几家菜铺闻讯后前来订货,这让梁学琦看到了希望。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非典来袭,疫情向全国扩散,在抗击非典过程中,蛋价下滑、鸡蛋滞销,养鸡场不仅没有盈利,还造成了3万元的损失。直至2004年的后半年,中国内地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后,养鸡场才逐渐走上了正轨。
挫折面前不低头 潜心钻研学技术
“非典事件”过后,蛋价渐渐回升,梁学琦的养殖场又扩大了规模。他筹资新建鸡舍两栋,购进商品蛋鸡3000多只。随着养鸡场越办越大,附近县城、乡镇的客商们纷纷前来洽谈业务。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5年,当梁学琦的养殖事业蒸蒸日上时“禽流感”来势汹汹,蛋价从4.9元下跌到2.9元,客商们拒绝进货,市场上也没人敢买鸡蛋,梁学琦的养鸡场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个打击,令他和妻子赵小苹夜不能寐。
“那个时候,我们是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啊!我想,养鸡场实在是不能干了,欠的外债还没还完,接二连三地出事儿,对我们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我和亲戚们都劝他 放弃,不要再坚持了,可他就是不听劝。”赵小苹对记者说,自从丈夫筹建养鸡场开始,她一直都很支持丈夫的工作,每天除了做饭、睡觉,剩余的时间都在鸡舍里。丈夫负责打疫苗、送货、拉货、谈业务;她负责喂食、喂水、捡蛋等工作,长期以来各司其职的生活状态,让她看到了丈夫在事业上的艰辛和努力。事业再次陷入低谷,可梁学琦并没有放弃,而是思索着未来的发展。听到妻子和众人的劝说,他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说:禽流感对我来说无疑是灾难,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算了,我深知技术上不专业,所以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了解市场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养殖业。”
国家政策鼓干劲 科学养殖谋发展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遭受打击,梁学琦说,他从未想过放弃。反而使他更明白,养鸡场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养殖之路。因此,他从科学饲养、防疫技术等方面学起,边学边实践,寻找困难的突破口。2006年后半年,他向当地信用社申请了5万元贷款,不仅解决了养鸡场用水难的问题,还购买了机械、运输工具等设备,决定再大干一场。
与此同时,梁学琦做起了市场调研,并对自家养鸡场生产的鸡蛋,在质量、口感、营养上进行分析,几次三番去北京学习专业的饲养技术和制作饲料的方法。
学到专业技术之后,他又引进了两万元的设备,在亲人们的质疑声中,养鸡场再次“重敲锣鼓另开张”。因为配制饲料的主要成分是玉米,梁学琦便在当地以市场价大量进行回收,竭尽所能为村民增收。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民的政策出台,梁学琦借助这股强势东风,在2007年1月组织成立了羽丰盛养殖合作社。同时,他还引进了鸡粪处理设备,经过加工将鸡粪转化为有机肥,走上了一条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梁学琦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养殖合作社实行全进、全出,自己拉货自己送货,大大降低了外来病原体侵入的可能性。
脚踏实地向前走 带动村民齐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学琦用科学的方法养鸡,出栏的鸡蛋受到了客商们的一致好评。经过数年跌宕起伏地发展,羽丰盛养殖合作社终于走向了扭亏为盈的阶段。2009年,梁学琦一鼓作气再次扩大了养殖合作社的规模,存栏蛋鸡达到3万只以上,占地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米。2012年,供不应求的鸡蛋市场,让他的养殖合作社收获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不仅乡镇上的商铺长期向他订购鸡蛋,就连蒲县教育局实施的“蛋奶工程”也与他签订了长期合同。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是梁学琦“颠覆”了这句话。他在养鸡取得成功之后,不忘记帮助周边的群众,对那些上门学习的人,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养鸡技术,并吸收当地的群众来养殖合作社打零工,让家庭困难的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2011年,家住王斗村的张根锁在梁学琦的传授下,办起了一个小型养鸡场,目前拥有两间鸡舍,日产蛋在140公斤左右。梁学琦说:刚认识根锁的时候,他的鸡蛋没有销路,担心会砸到手里,每次都是我开车去帮他销货。我要是不管的话,他低价位送货不仅挣不了钱,而且还会搅乱市场价格。”
如今,梁学琦的大儿子已经结婚成家,女儿也考上了大学,父母身体还算硬朗,美满幸福的家庭让他深感欣慰。畅想未来,梁学琦说,因为自己家里条件不好,没能顺利完成学业,十分遗憾。接下来,他希望能不断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谈到养殖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他说,下一步不仅要扩大规模,还将实现从喂料、喂水、捡蛋到铲粪的全自动化模式。工人干起活来,不但干净还省人力。
当记者问,你已经迈入知天命之年,在事业上还小有成就,为啥还这样拼命工作呢?梁学琦说,人生很短暂,认准一件事就要脚踏实地做下去,不论成功与否,最起码自己努力拼搏过。十几年来,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输的那种创业精神,面对成功的喜悦,没有陶醉,更没有止步的魄力,令人由衷地赞叹。
记者 梁娟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