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下午,平阳广场上一条醒目的红色条幅引起过路人的注意:救助白血病患者张博文一元募捐活动。看了旁边展板上的求助信和小博文笑对病魔的照片,路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钱投进了募捐箱。一旁的志愿者们连声感谢,并为捐助者们送上了一副副春联。
这些志愿者就是临汾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像为小博文募捐这样挽救生命的事情他们做了太多太多。地震、泥石流、意外遇险、悬崖陡壁间的攀爬、暴风雨雪中的搜寻……求助电话一响,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奔赴到求助现场。
临汾蓝天救援队成立7年,成员近300人,参与救援200余次,出动人员近千人次、车辆千台次,志愿者奉献时长达50万小时。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次次生死较量,是临汾蓝天救援队“竭尽全力、挽救生命”的执着奉献。
邓妍是最早加入这支队伍的队员之一,2010年4月,玉树发生地震后,她和一些志愿者在平阳广场为玉树灾区募集物资,就是这次志愿活动让她结识了临汾蓝天救援队的创建人李刚。当时邓妍对即将自费前往灾区参加救援的李刚很是佩服,“知道前面是危险和挑战,硬要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挽救别人的生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最闪光的一面。”从玉树回来后,李刚向邓妍讲述了中国蓝天救援队的故事,其中玉树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俄金曲奇在这次公益救援中还受了伤,这让邓妍内心很受触动。回家后,她上网查阅了中国蓝天救援队的详细信息,就这样,邓妍成了临汾蓝天救援队最早的一批队员。“身边的队友越来越多,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没有救援任务的时候,大家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伴随着“蓝天”走过几年的风雨,救援队早已融进邓妍的生命,“与其说我在帮助别人,不如说一次次的救援经历成就了我。现在我已经成为救援队的一名全职队员,每天说的、做的全都是和救援有关的事情,我喜欢这个一心付出、全心救人的团队。”谈起建队初衷,李刚坦言:“聚一帮好人,做一些好事。”临汾蓝天救援队是一支公益性的民间救援组织,除了所有救援费用和设备采购、场地租赁、培训支出等费用需要队员自掏腰包外,它和其他爱心团体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服务社会,普及减灾、急救常识是我们的社会担当。”的确,临汾蓝天救援队从组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重任在肩,通过进社区、学校、乡村、企业普及急救知识,传播正能量。李刚告诉记者:“七年的努力,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在我们的坚持下,灾害发生时,一个人人自救、互救的救援快速反应模式的形成。”临汾蓝天救援队虽然是一支民间救援队伍,但民间不代表不专业。救援队经常举行各种专业培训,内容涉及绳索打结、医疗急救、攀岩等专业救援技能,每位成员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成为正式队员。所以,加入救援队,光有一腔助人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救援技能,在危险来临之际,救人于水火。专业的救援技术、丰富的救援经历,让临汾蓝天救援队的灾后防疫以及山野救援技术在全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有技术没装备,是临汾蓝天救援队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虽然经费不足,不能购买更多专业的救援设备,但我们将尽最大努力,让救援队一直生存下去。”李刚言语坚定。
参加过云南鲁甸地震救援的冯小强对那次救援经历感受很深,“震撼,步入灾区的一刹那,那种对生命油然而生的尊重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记者问到他,灾区余震接连不断,眼前都是倒塌的房屋,不害怕吗?冯小强摇了摇头,“在灾害面前,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救人。而且,有队友在身边,心里很踏实。”也正是经历了同生共死的救援,“同在蓝天下,生死皆兄弟”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冯小强和队友的心中。
在当天的募捐活动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救援队队员的车上放着一部白色的电话,李刚告诉记者,让记者试着拨打一下救援队的求助电话。号码拨出去后,不出3秒,记者看到,马上有人接听了车上那部白色电话,“你好,临汾蓝天救援队,有什么需要帮助?”原来,不管救援队的队员走到哪里,都会确保一天24小时有人接听求助电话,不错过群众的每一次求助,并在第一时间帮群众解除危险。
“我志愿加入蓝天救援队,遵循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勤奋刻苦、努力训练,团结友爱,自助助人,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挽救生命。”这是每一位队员正式加入临汾蓝天救援队时宣读的誓词,也是浩瀚蓝天下最温暖、最执着的“蓝天力量”。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