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你的“钱袋子”还好吗?

2015-03-12 21:40: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退休金是用来养老的生活保障。但是,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上涨,老人口袋中的钱究竟是“钱生钱”还是“不够用”,就此记者深入到老年群体当中,了解他们的消费现状和经济压力,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

    策划人梁娟

    老人新时尚 理财“潮”一回

    记者杨全

    现如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关注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就连一些老年人,也渐渐打开自己的“钱袋子”,在亲友的帮助下,加入到理财大军的行列中。3月11日下午,家住向阳东路向阳华苑的陈山荃就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理财计划。

    陈山荃今年66岁,是市邮政系统的一名退休职工,去年年末,他无意间从儿子那里看到了一张保险单,感觉十分新鲜,仔细询问后才发现,现如今购买保险都可以有收益了,这个发现让他对理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前以为保险只有受益,现在保险行业的发展竟然还有了收益这一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可以用闲钱买一些保险回来,万一出个事,可以减轻孩子的负担,没有事还可以收收效益。”陈山荃告诉记者,在儿子的帮助下,他购买了一万元的收益性保险,而按照收益金计算,到今年年底,他会有上千元的收益。

    近年来,理财行业日渐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业务员将目光瞄向了老年人,而很多老年人也纷纷与时俱进,打开自己的“钱袋子”,走上了理财之路。“我还以为我购买保险理财很超前,结果一问我的朋友,很多人也购买了理财产品,不过购买的初衷都是因为帮忙。”陈山荃说,他的一个朋友就因为一个业务员不停地“骚扰”,实在无奈,才购买了5000元的产品,去年年底竟然有800元钱的收益,这让他那位朋友在今年年初就加大了理财产品的投入,直接从5000元升级到10000元。

    “不过我们还是不太了解真正的理财,怕被骗的心理也会影响到我们购买理财产品,所以我建议各大银行可以开设老年人理财产品专柜,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可以有一个自己放心的理财平台。”采访的最后,陈山荃说,他还计划在今年下半年购买一些贵重金属,加大理财的投入。

    养生加旅游 多彩夕阳红

    记者潘华玲

    节俭,是老年人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常常是辛苦攒了一辈子钱,不舍得吃穿不舍得玩,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大部分老人的钱都用在补贴子女、关心下一代或者医疗支出的开销,但也有一些老人将钱花在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上,旅游、养生活出了多彩的夕阳红。

    76岁的强菊花曾经是一名纺织厂的职工,现在每个月有三千元的退休金,虽然有两个儿子,但是都有各自的事业,不需要她帮助。每个月固定的退休金,加上生活比较节俭,手头比较宽裕。“刚退休那会,闲着没事做,我想那就出去跑跑吧,然后就跟着旅行团到处玩,北京、上海、海南我都去过了,孩子们也支持,我自己心情也好,后来腿脚不行了,就没怎么出去了。”强菊花说,老伴去世早,儿子怕她一个人孤单,她自己也不想无所事事,旅游给她带来了快乐,也长了不少见识,身体在游玩中得到了锻炼。

    不同于强菊花老人将钱花费在旅游上,81岁的潘志英老人更多的是投资在养生保健方面。曾经从事教育行业的潘志英很注重身体健康,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有不错的工作,不需要太操心,所以每个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有一半花在了养生上。“年纪大了,身体不时会出现小毛病,提前预防好了,才不会措手不及,不光自己身体健康有保障,而且不至于给家人带来麻烦。我不会一味地买所谓的保健品,对于养生有自己的见解,我会购买一些养生方面的书籍,练气功的服装或者鞋。”潘志英说道。

    经常出游或参加各种社交联谊活动,这些花费能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

     治病花销多 儿女来贴补

     记者崔敏

    “老头子年轻的时候心脏就有点问题,但是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里顶梁柱的年纪,因为经济原因就一直没彻底治疗,身上常年带着速效救心丸。这几年儿女都已成家,家庭条件好点了,就开始根治这‘不定时炸弹’”。家住莲花池的刘玉荣老人告诉记者,老伴郑进才是退休教师,每个月的退休金大概是三千元钱,俩人的生活花费不是很多,所以手头有点积蓄。“为了给老伴减轻痛苦,儿女带着他去了北京阜外医院治疗,做了动脉造影以及更换心脏二尖瓣手术,花费是十万左右,医保报销后个人承担将近五万。”刘玉荣老人说,手头攒的积蓄,全花在医院了。

    “自从做了手术后,我几乎就泡在药罐子里了!”郑老先生无奈感叹:你看看这些药,常年不能断的国产的、进口的、抗凝的、降压的……平均每天的吃药费用就要近一百,吃的药量都快赶上饭量了。”为了不影响术后的恢复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孩子们坚持为父亲更换价高的生物瓣,并补贴二老的生活。“退休金全折腾到医院了,现在我和老伴能管了自己就很不错了,再也不能补贴孩子的生活了,幸亏老伴身体硬朗,要是我俩都离不开药,儿女的负但就更重了。”郑老说,他和老伴现在每天坚持锻炼,保持心理愉悦轻松,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买房“凑份子”无奈被“啃老”

    记者亢亚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物质生活的优越性成为了百姓们的共同心愿。买房子、精装修、自主创业,被很多市民提上了日程。然而,在高物价、低收入的现实情况面前,很多年轻一族无奈变成了“啃老族”,而面对“啃老”父母们也竭尽所能的满足着孩子。

    家住迎春南街开发新村的贾老先生告诉记者:我今年75岁了,平时除了每年体检,买点保健品外,我的花销基本都用在了孩子身上。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自己有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所以一家人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愿望。”贾老说,前两年小儿子家要装修我给了点钱,去年大孙子大学毕业要创业,我也赞助了点,我们省吃俭用,就    是希望他们都能有出息。”无独有偶,家住蒲县县城的刘先生可以说将全部的积蓄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虽然三个孩子都已经就业,但显然并没有贾老那样悠哉。

    刘先生说,我今年62岁了,有三个儿子,我是退休职工,每月有两千多元的工资,老伴自主经营做点小买卖,前几年我们家庭的主要开支就是供三个孩子上学,如今他们都毕业了,又赶上了娶妻买房。”刘先生告诉记者,前年大儿子结婚时,他和老伴除了准备5万的彩礼外,还帮着孩子支付了13万元的新房首付。

    “现在小孙子出生了,看着孩子们每月除了买奶粉,还要偿还房子贷款,我们也是于心不忍啊。这不,每月另外拿出一千元给他们贴补。”

    老人看孙子 沦为“月光族”

    记者梁娟 实习生李艾芮

   如果有一份工作全天24小时无休息,全年365天要上班,甚至生了病吃着药也要坚持工作,每个月非但没有工资,还得自己往外掏钱,那么这份工作就是看孙子。住在五一路功臣小区的王艳芝女士说,她有五个孙子,三个外孙,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0岁。三年前,为了照顾孙子,在市区租了套房子,一年的房租是7000元。王艳芝说,现在还有两个孙女上小学,一个孙子上大学,其他的孩子已经参加工作了。

    “照顾孩子不仅辛苦,而且还得贴钱,孩子买学习用品、缴书费,都是从我们这里拿,大儿子家的条件不好,两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我们负担了一半,刚盼着毕业了,可还有两个孙女上小学,要不是为了照顾他们就不用租这套房子。”王艳芝说,她和老伴年龄大了,就靠老伴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生活,省吃俭用还是成了“月    光族”。为此,王艳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水费电费煤气费是300元,生活费是1000元,给孩子买学习用品是200元,给孩子零花钱是100元,再加上书费和每年的房租、暖气费,新年红包,真是让她和老伴感到“压力山大”。“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得注重营养,生活费自然就多一些了,要是不管孩子,我们老两口过得肯定轻松。”

    说起钱去哪了,家住山西师范大学家属院的宋女士对记者大倒苦水,没办法,儿女过得不富裕,我们看管孙子,就是给他们减轻压力。”她说,现在她和老伴不仅要负担孙女每年8000元的学费,每月还要给500元的生活费,不是儿子儿媳要我们管,而是孙子和我们亲,每次放假都会来我们这边,上学走的时候我们都会给生活费,儿女很孝顺,经常给我们买衣服,过来也会给我钱,买菜买吃的。”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