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15-05-05 20:50: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4月30日,阳光晴好,微风拂面,在尧都区东段村的一个农家院里举办了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寿宴,寿宴的主角是99岁的老红军李善述。根据农村风俗,给老人祝寿,通常逢十要提前一年,所以,这是老红军的百岁寿诞。

    老人的眼神平和、安详,百年烟云,沉淀在内心深处,如今,他行动不便,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天气好的时候,儿子、儿媳、孙子们会用轮椅将他抬到院里晒晒太阳。据他儿子介绍,老人很关心时政大事,经常要看看报纸,虽然小字看不到,但是大标题还是可以的。虽然他几乎不怎么说话,心里清楚的很。

    李善述参加红军缘于母亲生病无钱医治。他自幼丧父,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

    1936年农历三月初五大阳逢集,他把家里的小牛犊牵到集上,准备卖了牛后给母亲看病,可没想到,在集市上,正遇到红军“扩红”,听了部队的宣传,年轻的李善述热血沸腾,当即报名入伍,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三团三连,开始了他的烽火生涯。

    报名以后,李善述就跟随部队离开了,都没来得及    和母亲告别,当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和母亲这一别就是十几个年头。

    之后,李善述跟随部队从大阳经县底、刘村,直奔大韩、尧庙,做出强行攻城的姿态,正当敌军从各地驰援临汾的时候,红二师挥师向南,攻克了襄陵县城,进入曲沃,占领了侯马,使南同蒲线全部中断。接着,部队西进乡宁、吉县、河津等地,过黄河到延川后入甘肃,迎接二、四方面军,参加了著名的会宁会师。一路走来,李善述在战斗中坚定信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

    至今,李善述头部右前方处还有一个明显凹陷的地方。这个伤痕,承载着一段光荣的故事。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1936年,红军相继发起东征、西征战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曲子镇战斗是西征战役的第一战。战斗快结束时,李善述的头顶右侧被敌人打中,头盖骨被子弹打裂,只有一层包脑浆的脑膜未被打破,据他儿子李福奎形容:“就象鸡蛋壳里的那层薄膜那么厚,差一点人就没了。”不省人事的李善述滚到坡底后,手里还紧紧地把枪抱在怀里。由于作战勇敢,战斗结束后,李善述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荣记三等功。

    由于机智勇敢,后来部队组建骑兵营时把他抽出来当侦察兵。1937年9月,会使双枪的李善述在115师骑兵营侦察二排担任排长,奉命去侦察地形,为平型关大捷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他随队参与了百团大战,攻克娘子关,在河北对日作战,1941年—1943年在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又上一线作战。

    1945年,因战争遗留伤势加重,不适应部队高强度的生活,李善述被安排在甘肃省合水县军政学校工作。

    生活安顿好后,他想方设法打听家人的情况,得到回复说母亲健在,听到这个消息,离家多年的李善述在异地再也待不下去了,他立即辞职回家,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东段村,奉养老母,安心务农,因为在村里德高望重,担任多年农村干部,直到1975年年迈卸任。2009年,李善述突患脑溢血,虽经全力抢救,可还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多年来,父亲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为农村的建设、繁荣献出了青春,为了子孙后代作出了榜样,这是我们全家人的荣幸!他的付出,祖国没有忘记,乡邻不会忘记,子孙铭记在心,多年来,各级政府多次问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可他就一个答复,那就是‘没有没有,现在比以前强多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知足了!’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生日仪式上,李善述的儿子李福奎的致谢词博得掌声一片,这些掌声,是对老红军李善述由衷的尊敬与爱戴。

    记者韩晓芳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