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校园暴力,本是令人极为诧异的事件,然而,时至今日,公众已然见怪不怪了。日前,有市民致电本网热线,称其在QQ、微信朋友圈及各大视频网站上都看到了类似的视频,让观看者心痛不已。7月7日,记者进行了暗访调查,就受害人如何维权、遭遇校园暴力该如何解决等问题咨询了相关人士。策划人:梁娟
学生:担心报复 选择“沉默”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与思考。7月10日,记者来到“学生族”身边,针对他们有没有遭遇过校园暴力、遇到校园暴力会如何维权、怎样对校园暴力说“不”等问题做了调查。
在解放路苏宁电器商场附近,记者采访了6名学生,当问及“你身边是否发生过校园暴力”时,其中5名学生都回答“发生过”,而这5名学生中,有两名表示“多次发生”,有3名表示“偶尔发生”,其中1名同学表示“自己经历过”。
“我们在餐厅排队打饭,有一名同学插队,我提醒他打饭是需要排队的,没想到他嫌我多管闲事就动起手来,后来他的几名同伴也参与进来,我知道自己打不过,就让同学去叫老师了,后来我担心对方纠缠不休,就没再追究。”这位同学说,这件事情对他打击特别大,回到家都不敢给父母说,事后校方让对方做了道歉并写了检查,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他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没有起到震慑作用,据他所知,对方还多次对其他同学实施过暴力行为。
当被问及“如果你看到他人遭遇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时,这6名学生中,有两名选择了“打110报警”,而其他的4名学生,有选择“与自己无关”,也有选择“上前劝说”,也有选择“找老师”。而面对“如果自己遭遇到暴力行为,会怎么维权”的问题,这6名学生说不知道如何正确维权。
“我会选择自保或者向周围同学求助,实在不行只能忍耐,事后向老师和学校告发,告诉家长追究对方的责任。不过,我最担心的是对方通过各种方式来报复。”中学生李楠同学说。
而在六中就读的申姓同学表示,她会选择报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妈妈经常说,面对暴力时不要围观起哄,不要忍耐沉默,更不要助纣为虐,要采取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申姓同学说,学生要勇于向暴力说“不”,拒绝暴力、远离暴力。记者 梁娟
家长:担忧成长 多方关注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然而,随着微信朋友圈、视频网站和电视节目中陆续播放的校园暴力事件令人不寒而栗。威胁恐吓、敲诈勒索、群殴伤害……家长们不禁发问:祖国的花朵,你是怎么了?36岁的贾燕,家住尧都区东关花园。她说,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接触,不单单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网站的视频画面,其实,在儿子上初中时,就曾亲身经历过几次,至今回想起来,贾燕的后背仍一身身地冒冷汗。
“记得那时,孩子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其中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几个高年级的男生半路拦住,说是要交纳所谓的‘保护费’就能保你‘出入平安’。幸亏平时对孩子讲过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知识,所以,儿子用机智战胜了胆怯,一番简单地周 旋之后,顺利地逃过了一劫。”作为家长,贾燕认为,校园暴力事件已升级为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努力,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首先,身为家长的我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孩子及时沟通,随时了解、掌握他们在学校的动向。”贾燕说。
“作为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建议与派出所、司法所以及法律工作者强强联合,通过法制课堂进校园的形式,利用发生在我们身边鲜活的事例,让法制教育深深扎根到每个孩子的心里。”对于那些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学生,贾燕想借本报发起呼吁,加强自身法律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遭遇暴力时尽可能第一时间报警,用理智战胜怯懦。记者 成华
部门:提前预防“化解”暴力
该如何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暴力,在发生校园暴力时,学校和社会又该怎么做,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据南街派出所所长赵春怀介绍,校园安全并不是哪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阶段,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缺位,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也是成为了青少年使用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赵春怀说,在曾经接手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多数属于校内与校外人员联合导致的。他表示,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对于学校方面来说,解放路小学副校长陈临玲表示,在本校内并没有发生过此类事件。针对校园暴力,陈临玲分析认为,除了制定惩戒机制外,还应站在受害学生的角度认真制定出各项切实可行的应急与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安排到人,层层排查,从源头上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还需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情绪上的微妙变化,不放过任何校园暴力的苗头,从而对校园暴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尽力将校园暴力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记者 亢亚莉
律师:学习法律 拒绝暴力
“孩子们小,不懂法律的严肃性,更是因为被欺负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间接地掩护了这样的暴行,才会纵容校园暴力的发生。”在平阳南街开设律师事务所的陈学亮律师告诉记者,他曾经在古县处理过一起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诉讼官司,现在想来,手段是次要的,教育才是关键。
2000年,当时还在古县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陈学亮,接触到一起学生家长状告另一位学生家长的官司。原因是因为16岁学生小东(化名)对14岁学生小海(化名)施暴,使小海的一侧睾丸脱位扭转,最后鉴定为轻伤。“学校以管不了为借口,让家长们自己解决,但小东的家长以没钱为借口不肯好好谈,我就建议将学校一块告上法院,最后学校出钱承担了主要责任。”陈律师告诉记者,这件事情他一直忘不掉,后来也仔细研究过,认为还是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将法律意识宣传到位,孩子们没有法律意识,便会为所欲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等不良行为。此外还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陈律师告诉记者,如果是在校学生,那学校就有责任和义务制止孩子们可能会发生的暴力行为,当然了,现在的学校在这方面做的都不错,但使其自律、自觉遵守规定,不去参与暴力才是最关键的,而现在的学校在法治教育这块做的并不好。
陈律师在此建议广大家长朋友和教育工作者们,教育孩子要普及法律知识。记者 杨全
专家:多些关爱 共同做起
校园暴力事件不断,我们在痛心之余不禁想问,这些孩子都怎么了?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学教师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及心理专家对于这类行为进行解读。
对于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平阳中学的教师赵欣表示很痛心。而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过一些学生的过激行为她也深有感触。学生之间出现过激行为,我认为这是学校和家庭监管不力的后果,学校肯定有责任,但是孩子发生这样的暴力行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教育不严。”赵欣说,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为人处世。
对于校园施暴案例,心理专家段惠萍表示,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都会受到伤害。“十多岁的孩子往往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认可,而来自家庭和学校等的关注最为重要。如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疏于教育等家庭关系紧张、学校教育使得差生边缘化等,都会使孩子觉得自己难以被认可,从而利用其他方式寻找归属感,如一些‘坏’的叛逆行为,从而变成施暴者或者其跟随者。”段惠萍介绍说,对于受害者一方,家庭、学校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由于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长期受到辱骂甚至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形成“暴力解决一切”的思想后,由受害者转变成了施暴者。
此外,段惠萍还指出,对儿童青少年,无论是亲身参与还是作为旁观者,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些创伤影响程度不亚于受害者本身,她建议及早进行青少年心理干预才能更好地避免校园暴力的产生。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