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讨要红包给还是不给

2016-01-19 10:56: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马上就过年了,测试我们的关系。网友1元,喜欢3元,暗恋5元……”一到过节,一些朋友就会在微信里面讨红包,端午节要买粽子、中秋节要买月饼、情人节要红包买玫瑰、光棍节要红包求安慰。有时候讨要红包者还会在最后附加一句:数额不大纯属娱乐,别太小气哦!着实让人哭笑不得。随着这一现象的普遍,“微信乞丐”这一称谓也应运而生。

  微信红包大火是在201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现场,微信红包成为了年夜饭的主菜单,小小的红包甚至抢了春晚的风头。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自春晚抢红包之后,微信红包火了,每逢节日,总有人会出来讨红包,一大群人瞅准时机,疯狂抢红包。

  给:偶尔娱乐一下

  在电信公司上班的王女士表示,节日抢个红包就是图个喜庆的氛围,偶尔娱乐一下也是无可厚非的。“端午节的时候,我一同学就讨红包要买粽子,钱数不多,就要了三块钱。给别人发了红包后,我自己也参与到讨红包当中,立刻复制了同学的话,向好友们讨红包,虽然抢到的红包不多,但还是很高兴,有的人给了我5.20元,有的人给了6.66元,也有好友给了8.88元。”王女士表示,节日收到好多讨红包的信息,当然不认识和不熟悉的人是不会给的,一般都是给比较好的朋友或家人象征性地发点红包意思一下。

  王女士说,他们一家人还有一个名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逢年过节,小辈们也会在群里问长辈讨要红包,长辈给的高兴,小辈收的开心,一家人在群里聊得火热。”王女士告诉记者,有时候过节大家不能聚在一起,在群里发个红包热闹一下,大家心里都觉得暖暖的。

  不给:看到“讨红包”很反感

  提到微信上被讨要红包,不少市民则直言“很反感”。因为感觉十分诧异,所以成先生至今都记得他收到的第一条讨要红包的信息内容:哈哈,你中奖啦!红包拿来!点赞者0.88元,评论者1.88元。把这个游戏传给下一个人吧,看你能收到多少红包。“我就纳闷了,居然还有人这么无聊,这么讨人嫌的游戏。”原来,成先生刚才在朋友圈点了个赞,结果被点赞的朋友就给他发来这样一则信息。“本身我对抢红包是不排斥的,社交软件的新功能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和乐趣。但这种‘变味’的红包我是不会发的,不是小气,而是这种讨要红包的游戏很让人反感。”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索要次数过于频繁”也是市民反感讨要红包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倘若是别人主动发的,那对于发红包和收红包的人来说都是愉快的,因为这就是一种社交软件催生的娱乐方式。而向别人讨要,似乎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了。也许,一开始别人根本就不想给你发,但碍于情面第一次、第二次都迁就了你。如果每逢节假日就三番五次地讨要红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打扰,让人产生排斥情绪也在情理之中。”侯女士说。

  除了无休止的索要外,讨要红包的招数繁多也让市民感到无奈。樊女士点开自己高中同学的朋友圈向下滑动,记者看到在1月6号这天,樊女士这位同学足足晒出了二十几个收红包记录,数额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大多都含有6和8这样的数字,而且每晒一个都会附上发红包者和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对于发红包者的第一印象。“那天是她的生日,她和大家发信息说想要红包,收到红包后她会讲出自己对发红包者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出于好奇就会给她发红包了。”樊女士告诉记者,以生日为由向别人讨要红包的现象她已经不觉得新鲜了,“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生日红包刷屏,虽然一天下来很可能会有几百元的红包进账,但这是不劳而获,有时候甚至会被别人看低了自己。我真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会效仿这种行为。”

  在社交软件上讨要红包,这是一种无成本或低成本的获利方式,且带有玩笑性质,红包大与小、得与不得,都随性且无伤大雅。节日里用红包应景,亲人好友间收发红包、一来一往,可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信任,也乐的附和。但是如果讨要红包过度、过频,就容易陷入“微信乞丐”的语境中去了。索要就像“道德绑架”,给不给红包、数额多少成为衡量朋友关系的一把标尺。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一个红包而疏远,少了迎合微信乞讨的行为,这种现象自然会慢慢减少。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