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现代农业机械化威力就是大,不用下地就能收和种,不仅节省劳力,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抢农时节令,真是咱农民的知心朋友。现在,咱农民种地靠的是高科技。”6月20日,霍州市陶唐峪乡辛庄村村民向刘玉高兴地说。
“三夏”大忙时节,在霍州市的田间地头,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机器声,驱车行走在乡村路上,炽热阳光下,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绿色和田间小麦收获时的一片片金黄,一条条公路整洁通畅,一台台机械在麦地里来回穿梭,金灿灿的麦浪在收割机下翻滚……处处呈现出抢时收麦、播种玉米的繁忙景象。
在向刘玉的麦田里,记者看到,联合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把麦秸粉碎撒在田间,农用三轮车把收获的小麦直接送到家中,后面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紧随其后,边耙地边播种,直接把玉米播到了麦茬地里,收割、施肥、播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体现了现代农业播种、管理、收获快捷又方便,省时又省力。
“你看这麦穗子,颗粒饱满,沉甸甸的,今年的小麦比去年还好哩,产量肯定超过去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向刘玉顺手捧起刚从收割机里倒出的小麦,乐呵呵地说,今年他不用下地就完成了夏收、夏种,小麦随收、玉米随播,机收机播同步进行,减少了作业环节,有了现代化的农机,让“三夏”变“两夏”。
往年由于农机少,机械又不配套,每季从收到种需要五六天,甚至等待农机,有时需十几天才能收播完毕。今年,由于实行“一条龙”作业模式,现在向刘玉的20余亩耕地,连收带种一天内就可以完成。看着一袋袋小麦在自家的地头堆放得越来越多,村民向刘玉脸上满脸笑容地说:“现在收麦省事多了,地头一站,1亩地给农机手50元一切全搞定。从种到收‘一条龙’,咱老百姓终于明白啥叫机械化。”
“霍州市2016年小麦播种面积16.2万亩,其中水地4万亩,旱地12.2万亩。水地种植品种以济麦22为主,搭配有临汾8050、临优2069等;旱地种植品种以临丰3号为主,搭配运旱20410。”霍州市农林委总农艺师王亚平介绍说,今年小麦亩产稳定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中央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种、肥料方面的投入有较大增长;第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在发现小麦白粉病呈流行态势时,市委、市政府资金扶持,及时对小麦白粉病进行统防统治,没有造成小麦减产;第三,去年小麦播种时底墒较足,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主要生育期有几场及时雨,适宜小麦生长发育,这是霍州市以旱地为主的小麦生产最关键的稳产因素;第四,小麦生产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主要产区已被农民所掌握,一喷三防已成为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技术,优种使用已完全普及。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