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南梁镇:滦池何时能喷涌 我渴望着!

2017-02-28 22:36: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二十年前,滦池便断流了,得便去南梁镇,还是想去看一看她。是对她承载历史的敬重?是对她享誉美景的怀念?还是对她枯萎干涸的凭吊?带着说不清的异样滋味、别样心情来到她的面前,但见滦池周边芳草萋萋,围堰依旧,泉池被挖深达十七八米,泉底干泥盘虬,青石狼藉。我久久凝望着,寻找着。泉眼呢?昔日汩汩喷涌的泉眼怎么说闭就闭上了呢?而且闭得是那样决绝,那样不近人情——竟连一滴伤心的泪水也没有!只留下一个硕大的干池无奈地悲伤着。

  我顿然感到滦池死了。流淌了数千年,滋润着万顷良田的滦池,竟然就这样在现今的盛世死了!滦池,原名灵泉,当地人因之靠近南梁村,也叫南梁池。

  她之于晋国古地,之于翼城,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亮点。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剪桐封弟”,唐侯叔虞曾将都城迁于翔山脚下的故城村一带。

  他看到翔山如鸟舒翼,于是把本城取名翼城。到他儿子燮父时,改唐为晋,是为晋侯。又过了若干年,曲沃小宗与翼城大宗为争夺权位发生了长达67年的争战,先后有5位晋侯罹难。晋哀侯时,滦成子奋力搏杀救主而亡,“小子侯嘉其忠”,将灵泉及周边土地赐予滦氏家族“以为祭田”,从此灵泉亦被称为滦池。就这样,滦池牵引着晋国的源头,流过了春秋战国的血雨腥风,流过了秦汉唐宋的浮世繁华,流过了清末民国的百年屈辱,流过了今天的清平盛世,却在不经意间悄然走向了死寂。

  滦池失去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凝重,她曾以源源不断的丰沛水流,孕育了“翼城小江南”的富庶,供养了当地百姓的衣食富足。衣食足而生美。于是人们又以审美的眼光,发现了“滦池秋月”的经典之美,与近在咫尺的“翔山晚照”、“故城春色”相互映衬,同列“翼城八景”。秋夜朗空,一轮皓月从翔山背后冉冉升起,把那晶莹的清辉泻进一平如镜的池水,两相交融,泛出一片恬淡凉爽的秋韵与空灵。多少文人骚客被这美景撩拨得情怀骚动,不惜为之挥毫泼墨,起兴赋诗。明朝兴贤坊(翼城县城内村)人张宪曾为满城县令,他一次慕景而来,见此情景不禁慨然咏道:“云母屏开蟾魄瘦,水晶帘动兔灵惊。清妍相映逐流涧,灌溉嘉禾万顷坪。”这的确是一个好去处。年轻时,我曾与朋友结伴而来,被她一池清澈碧水勾引得一丝不挂跳将下去,击水作浪,翔潜嬉泳,一任她的温热浸润,从此滦水在我心中打上了圣洁的烙印。时隔数年,忽听说滦池干涸了,起初并不在意,因《县志》记载:“明弘治间涸数岁……清康熙末年,忽涸三四载,至宪宗(雍正)御极,复出。民国四年池水忽停流,逾岁复照常外涌溉田焉。”如此反复并不鲜见。而这次至今一涸二十余年竟不“复出”,不能不使人忧心忡忡。

  何以会是这样?我的心中怅然若失。

  滦池承膺翼城东南山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土滋养,涓涓细流渗漏于地下水脉,汇聚于翔山脚下,喷涌于滦池之中。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受利益驱使,滥伐树木,炸山开矿,地下水脉惨遭破坏。岩缝中奄奄一息的水流各奔西东,自身难保,又如何能聚起汤汤泉水恣意喷涌呢!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终于遭到了无可避免的致命报复。

  滦池真的要死了。三晋古国的历史脐带将被无情割断;“滦池秋月”的美景将形成巨大的空洞;“小江南”的万顷良田将丧失赖以哺育的乳汁!滦池的死亡是生态的悲剧。

  该是我们深刻反省的时候了。敦煌的月牙泉濒临干涸,政府斥巨资引水为她保持原貌;济南趵突泉不喷水了,政府往地下注水使之重现生机。今天我们稍稍宽慰的是,当地政府已经通过给滦池注水、整修周边恢复了往日容貌,但何时能喷涌而出,真正起死回生呢?我渴望着。(李克聪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