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王元胜:找准“穷根”拓富路

2017-03-20 09:34: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找准“穷根”拓“富路”

——记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蒲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元胜

  临汾新闻网讯 在蒲县太林乡河底村,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忙碌地穿梭在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宣传政府的扶贫项目和政策力度,帮助贫困户找出路。

  这就是王元胜,2016年10月入驻蒲县太林乡河底村进行驻村扶贫帮扶,任帮扶工作队队长。今年54岁的王元胜是蒲县太林乡武家崖村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知晓农民生活的艰辛,自入驻河底村以来,便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理思路、谋发展,针对河底村的现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并逐步实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定制“量身衣”

  河底村委会位于太林乡西部,辖区内共有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66户,人口897人,2016年尚未脱贫101户324人。

  河底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产业结构单一、规模不统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下、 增收门路单一,农民观念落后,交通不便,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面对河底村的现状,王元胜没有退缩,始终心系河底村的村情民意、产业发展,通过走村串户、实地走访调查,与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座谈交流,把每一户贫困家庭的详细情况登记在册、建档立卡。与此同时,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了特困户20户,针对每个特困户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扶贫计划,并把村内贫困户致贫原因依类划分,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

  架起“连心桥”

  王元胜坚持以“输血的同时重在造血”为前提,搭建为民“连心桥”。

  河底村村民辛燕平,2010年因伤致残,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去世后只有60岁的老母亲照顾他左右,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详细了解这个家庭的情况后,王元生给他送去了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同时鼓励他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还帮助他的母亲陈秀经营种植构树、养牛项目增加收入。

  然而好事多磨,2016年冬季里的一天,一场大雨让辛燕平家院子里用来养牛的土胚房坍塌了,一心盼望通过养牛脱贫致富的母亲陈秀着急上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下去,这场雨浇灭了这个困难家庭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

  听说此事后,王元胜立即入户走访调查,找人帮陈秀修葺了牛房,解决了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历时20余天,投资2万余元,完成了5间牛房的翻建。这一年的冬天对于辛燕平一家来说格外温暖,新的牛房让他和母亲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结出“丰硕果”

  河底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为此,王元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村民的生活环境。王元胜组织村“两委”班子,对河底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河底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武家崖和李子坪两个村排水不畅的问题;维修田间便道125米,解决了河底村委9个自然村村民三轮车出入田间地头不方便的问题;维修水泥管24米,解决了武家崖村排水困难的问题;清理涵洞下游淤泥154立方米,解决了道角和李子坪两村排水不畅的问题……

  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以来,王元胜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村“两委”班子向心力,他认为党员干部要主动作为、主动干事。在贫困户家中,王元胜积极宣传政府的扶贫项目和政策力度,帮助贫困户主动找项目、找信息、找出路,让村民们学习技术,不再固守土地,积极推动就业扶贫。同时,开发了一批煤矿、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并对村中低保对象、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做到“应保尽保”,尽最大的努力在生活上帮助他们……

  工作中,王元胜把河底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心思全用在对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发展经济上,想方设法让他们增加收入、尽快脱贫。河底村的脱贫攻坚道路上,这位“王队长”正带领村民们走出一条“致富路”。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