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妈妈的味道 一直伴随我们成长

2017-05-25 21:59: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有一种味道,是甜甜的、暖暖的;有一种爱,是值得我们回味一生的,这就是妈妈的味道,在生活中伴随着每个人。有些经典的美味一直伴随我们成长,这种味道不是满汉全席,不是山珍海味,或许就是一碗面、一碗饺子,看似最平常的美味,却饱含着妈妈对子女最真挚的感情。

  本期策划用美味的饭菜讲述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故事。

  策划人张甜甜


  卷着“包容”的卷卷

  “两年前我结婚了,单身生活变成双,妈妈也由一个变成俩。”5月24日,在对“妈妈味道”的采访中,家住市区新东城的樊玲燕对记者说,婆婆做的卷卷让她印象深刻。

  “我的老家在蒲县克城,两年前嫁到临汾,我们那边没有正月二十吃卷卷的风俗,从小到大也没有见人做过卷卷,更别说该怎么做了。结婚第一年正月二十我坐月子,没有吃卷卷。今年婆婆提早动手,说是要给我尝个鲜。”樊玲燕说,“听婆婆说卷卷里面的菜有十几种,而且每一种都得分类煮熟,我和老公都要上班,婆婆除了要帮我们照顾孩子外,公公身体不好也需要她的照顾,很辛苦,但为了给我这个‘外地媳妇’尝鲜,她整整准备了两天。”莲菜削皮切丝、豆芽淘洗去皮、粉条泡软剪短、豆腐蒸熟煎炸、猪肉煮软切丝、韭菜摘洗切段、面粉化成面糊……前期工作准备了一天。

  看着婆婆用电饼铛做成一张张薄厚一般的面皮,然后将这些菜放在面片上卷成一个个20厘米左右的长条,再一个个放在电饼铛上煎烤,直到把圆柱形的卷卷煎烤成豆腐块似的四面体……“我看着都觉得麻烦,更何况一个个要亲自过手呢?婆婆边煎边招呼我趁热吃,而她却在有条不紊地继续卷着、煎着。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细说着婆婆对自己的关心呵护,樊玲燕的眼眶湿润了。

  “都说婆媳关系难处,可我觉得婆媳关系何尝不像这包着菜的卷卷呢?学会包容,耐心地将‘菜’包在里面;学会感恩,不要总觉得老人给你付出就理所当然。”樊玲燕说,“来年正月二十的卷卷,我给婆婆做。”记者亢亚莉


  “妈妈牌”栲栳栳

  曾经有位美食家讲过:“世界各地最棒的厨师,一定是某人的妈妈。”正如这位美食家所言,我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位。莜面栲栳栳是我每次回家都“必点”的,也是妈妈必做的一道融主食与菜品为一体的佳肴。

  提起莜面栲栳栳,总会让在外工作的我想念妈妈做的莜面栲栳栳的味道,也总会让我想起妈妈的妈妈。如果姥姥还在世的话,已是90岁高龄。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姥姥却能用极少的食材做出美味的饭菜,而我的妈妈也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每每回家当我放下行囊,倒杯热水后,妈妈总会边询问我工作近况,边撸起袖子扎进厨房,开始做饭。

  开水、蒜泥、辣椒油是“妈妈牌”栲栳栳的必备要素。在等待烧开水的过程中,妈妈先准备着扒蒜皮,捣蒜泥。

  拿开水和面,莜麦的面香扑鼻而来,把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然后放在案板上用手掌轻轻一推,面团随着妈妈有力度地“推拿”变成了一个类似鱼鳞状、厚约两毫米的长片。这时候,只见妈妈两手将长片的两端向中间卷起来(呈空心状),竖立着放到笼屉上,一个栲栳栳便做成了。虽然汗珠总会不分季节地滚落下来,但是总能看到妈妈嘴角扬起的笑容。

  不一会儿,笼屉上便堆满了一个个香味扑鼻的栲栳栳,紧紧相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笼屉里散发出来的莜面味道也越来越浓,守候栲栳栳蒸熟的同时,妈妈则在一旁精心配制调料。

  30分钟后“妈妈牌”栲栳栳出笼了,虽然看上去没有蒸之前那么立体,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的美味。用手撕成小块,蘸着调料,一股幽香沁入心脾,那滋味美极了……迫不及待下口,直到撑得动弹不得。微信里那个“害羞”的表情,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工作在外,不能常常回家,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妈妈总会做上一顿莜面栲栳栳托人捎给我。空间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妈妈”的味道却依然如故。

  记者亢亚莉


  一碗焖面的幸福味道

  “从小我和妈妈的感情一直不算太好。”家住市区阳光小区的蒋玲这样说。

  蒋玲的妈妈是一名教师,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还要伺候卧病在床的婆婆,每天忙得焦头烂额,脾气难免会暴躁。性格活泼开朗的蒋玲小时候特别调皮,挨打也成了家常便饭,一放假她就期盼远离妈妈去外婆家玩耍,一去一两个月也不想回家。

  稍大点之后,有一次骑车子摔了一跤,膝盖上的肉都翻出来了能看见白花花的骨头,蒋玲一步一挪地回到家,眼泪哗啦啦流了一路,而她的妈妈很淡定地说,没事,过两天就好了。在妈妈这儿没有得到丁点儿的安慰,更没有拥抱。

  蒋玲一直将这种不温暖的成长怪罪于妈妈对自己的冷漠,她努力考上大学,远走他乡,想摆脱这种环境。大学毕业后也没想过要回家,决定留在大连工作,她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过得很幸福、很快乐。

  直到有一天,哥哥打电话说妈妈病重住院,蒋玲才赶回家。站在病房外,透过窗户,蒋玲看见妈妈的鬓角已经斑白,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道。蒋玲才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仔细看看妈妈了。她无法相信这就是她强硬能干的妈妈,转过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脑海中的记忆像电影一样快速回放,她才发现妈妈其实很爱她。

  “我记得妈妈还没发工资,家里的面袋子已见底了,仅有的面只够三个人吃,那时候小哪知道妈妈所背负的辛酸。”蒋玲含着泪说,有一次,妈妈做我们最爱吃的焖面,我和哥哥还有奶奶吃完了谁都没在意饭到底够不够,妈妈究竟吃了没有。当时,吃完饭看见妈妈在吃剩下的馒头,那时天真地认为她不想吃焖面。现在想起来妈妈对我们的爱一直藏在心底,她其实一直都为了我们兄妹而苦着自己,只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已。”

  在医院看到妈妈的那一刻,蒋玲决定回家,回到妈妈的身边照顾她。病好后的妈妈身体还算不错,蒋玲经常给妈妈做焖面吃,每当吃焖面时总会想起小时候那焖面里妈妈深藏的爱,无法忘怀妈妈的味道。

  记者张甜甜


  学不会妈妈的厨艺

  “先把土豆切成丝,用水泡好,热锅凉油,油热后,葱姜蒜下锅,再将土豆丝放进锅里翻炒,放盐放醋,熟了就可以出锅了。”李峰一边念叨着,一边炒着菜,这是他从母亲那学来的。李峰住在市区亢家胡同,平时生意忙顾不上回家,就在店里炒菜吃饭。

  李峰不会做饭,于是就向母亲请教。母亲将如何炒土豆丝的方法告诉了他,但炒出来的味道却有天壤之别,学会的是步骤,学不会的是妈妈的味道。

  炒土豆丝,是最简单不过的一道家常菜,但很多人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李峰小时候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临汾,初来乍到的他们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每天做饭只能买便宜实惠的土豆,几乎顿顿都是炒土豆丝,李峰也曾向母亲抱怨,但母亲什么话也没说,每顿饭依旧是土豆丝。

  李峰的父母凭着勤劳持家有了点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菜生涯。在临汾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不算真正有了家,为了攒钱买房子,李峰的父母节衣缩食,土豆丝依然是餐桌上的主菜。

  终于有一天李峰实在不想吃土豆了,悄悄地从母亲放零钱的匣子里拿了两块钱买了一堆零食美美地吃了一顿。李峰回家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挨打的准备,但是母亲只字未提,反而给他做了一 桌好饭菜。那天的那顿饭,李峰食不知味,深深地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从那天起,李峰再也没有抱怨过。随着生活的改善,他们家终于在亢家胡同落了户,真正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家。长大后,李峰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之后才理解母亲当年的劳苦是为了给他一个家。现在,李峰忙于自己的生意,好不容易才能回一趟家,母亲便急切地问他想吃什么,他的脑海里马上闪过的就是土豆丝。

  “妈妈炒的土豆丝我永远都吃不腻,这道菜不仅有我和妈妈之间的故事,还有妈妈对我无私的爱,我学会了这道菜,但学不会妈妈的味道。”李峰告诉记者。

  记者张甜甜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