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采编一线 追逐新闻理想
12月10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上百名小记者“回家”。他们深入临汾晚报采编一线,探秘报纸的出版流程。 记者李静 郝海军摄
核心阅读:一份报纸是怎么出版的?”报纸各版面是怎么分工的?”当记者和编辑累不累?”……12月10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上百名小记者“回家探亲”。他们深入临汾晚报采编一线,从中了解到这份薄薄的报纸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满满的信息,还凝聚着新闻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
长知识 探秘报社大本营
身为晚报大家庭的一员,怎能不了解“家”的故事?当天,小记者带着一连串问号,来到临汾晚报采编平台找寻答案。
“你们知道,临汾晚报》多大了吗?”推开“家门”,小记者们迎来第一道难题。这时,记者李静告诉大家,《临汾晚报》诞生于2002年12月,由临汾日报社主办。她15年如一日,追求精品,用事实说话,以服务百姓为宗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民生热点,刊发了大量反映临汾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作品。
“新闻是怎么来的?”小记者随即好奇地打量着记者部。只见,几位记者正坐在“小格子”里,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手不停地敲打着键盘,一篇篇鲜活的新闻稿就这样“出炉”了。可是,他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格子间里没人?它们的主人去哪儿了?”李静道出答案,鲜活的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其他几位记者都奔波在采访路上。当他们采访完新闻事件后,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写出来。对记者而言,一年365天都是工作日,只为捕捉生动的场景,挖掘背后的故事,最大程度还原事件的真相。
“当记者这么累,为什么你们还愿意干这一行?”当小记者从大记者口中得知,这份职业所带给他们的荣光,远远胜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时,不由对“记者”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学本领 亲历报纸出版季
“记者搜集素材、写成稿件后,再发送到编辑部。我们会进一步审阅、筛选、修改、加工和包装……”来到第二站,编辑宋海华简要介绍了编辑部的工作职责及各位编辑的分工。
听到编辑们敲打键盘发出的“咔咔”声,小记者们立马兴奋地围了上去。此时,编辑陈娴正在制作有关小记者活动的版面。
看到她熟练地将一篇篇文字稿放入合适的位置,又配以一张张色彩鲜艳的图片,原本空荡荡的版面顿时变得丰富、精彩。小记者们不由啧啧称赞,对排版萌生了很大的兴趣。
在各位老师的指点下,小记者们很快就上手操作了。被称为“电脑控”的小记者许梓楠进步飞速,他仔细调整着稿件的位置及文字大小。小记者王梓涵则将一个个图标拖拽至版面,并依次放大或缩小,玩得不亦乐乎。随后,一些小记者拿到了自己制作的版面,收获了一份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
“校(xiao)对室是干什么的?”刚到第三站,小记者们就闹了个笑话。校对张晶笑眯眯地说:这个字念‘jiao’,校对室的职责就是‘找茬’。这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查找稿件中是否有错别字、不规范用词、语法错误等,解决和清除任何疑点。”同时,她拿出了成长版校样,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指出各种问题,小记者们不由地低了下头,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写作文一定要认真、用心。
随后,小记者们又参观了新媒体部、小记者部等。小记者王梓涵感叹:原来,一份报纸从酝酿到面世要经过这么多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树理想 聆听采访那些事
每天奔波在新闻一线,记者们有采不完的线索、讲不完的故事。为了让小记者更深刻理解这份职业的内涵,记者李静与大家分享了新闻背后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留守儿童,他们与小记者同龄,却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李静从山区老师的求助电话讲起,讲到留守儿童的世界里,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更没有那么多的衣物。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踊跃伸出援手,帮他们实现了春节愿望,送去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巧克力、溜溜球、芭比娃娃等。希望小记者们能从故事中受到启迪,感恩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懂得孝顺父母,成为有爱心、有孝心、有上进心的好孩子。
“2015年,最美交警’贺冰为了保护群众和学生,用身体抵住了失控的货车。”李静娓娓道来第二个故事,她从英雄母亲的角度入手,还原了英雄的无私大爱。她着重告诉小记者,记者并不是旁观者,也不是转述者,而是参与者,我们与笔下采访的事件、人物更多是心灵相通。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
这两个故事深深触动了小记者,他们为主人公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树立“现在争当合格小记者,以后要当优秀大记者”的理想。小记者李锦玥有感而发:记者报道事实,为百姓发声,要担得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十个字。我要从现在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用眼睛发现身边的真善美,用手中的笔记录社会正能量。”记者李静 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