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欠债还钱,本该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糟心的“老赖”,明明有钱,就是不还。那么,当遭遇“老赖”欠钱不还,我们该怎么办呢?法院对于拒不执行的“老赖”又会采取哪些措施?就此,记者来到市中级法院执行局做了调查了解。
遭遇“老赖”欠钱不还,我们该怎么办?市中级法院执行局执行法官申龙告诉记者,老百姓所说的“老赖”,通俗意义上是指欠钱不还的人,法律意义上的“老赖”,一般是指有能力偿还债务,但是拒不偿还的债务人,或者是拒不履行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当生活中遇到欠钱不还的人,在与其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会先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法院经过审理后会作出判决,欠款人如还不履行法律文书中确定的还款义务,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了。
债权人最烦的就是债务人明明有能力还钱,却对法院的判决拒不执行。遭遇到这样的情况,法院会采取哪些措施呢?执行法官申龙说,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以采取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等一系列强制执行措施。对有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或妨害执行行为的,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采取拘传、罚款、拘留措施;情节严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将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老赖”们的刑事责任。同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等相关规定,可以将“老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该名单会统一向社会公布,对其予以信用惩戒,被纳入“黑名单”的失信被执行人还会被限制高消费和出境,其从事相关行业或项目也会受到限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产生的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老赖”。倘若不加强打击整治,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成为社会顽疾,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据市中级法院执行局局长郑艳燕介绍,2017年4月份,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法院主办,出台了《中共临汾市委政法委员会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临市政法发〔2017〕9号),建立了与检察院、公安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等20多家部门参与的执行联动协作机制。为充分发挥联合惩戒的功能,市中级法院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组织开展了“涉民生” “涉金融债权” “涉企合同执行难” “执行攻坚跨年大行动”等专项活动,围绕执行案件结案率、实际执行到位率和反规避打击“老赖”等方面,逐步执结了一批老案、难案:一是与公安、检察院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对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共采取罚款3案3人,司法拘留147案150人,向公安机关移送5案6人,判决4案5人。二是与政府及时沟通,争取支持,共执结涉党政机关21件,涉村委会151件。三是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加强联动,约谈有公职身份的被执行人,督促履行其义务,共执结涉人大代表5件,涉政协委员1件,涉公务员75件。另外,在人大提名推荐候选人时,主动征求市中级法院意见,针对候选人是否有违法犯罪记录或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情况,市中级法院认真对70名人大代表的提名予以了审查。四是与各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市中级法院定期在电视、微信等媒体推送最新执行典型案例、工作动态,共曝光8019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五是围绕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工作思路和要求,我市召开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会议,其中市中院牵头涉企合同“执行难”整治专项行动,经过认真排查,集中清理,中院对涉企案件进行了逐步剔除,共执结申请人为企业的案件100件,执结金额8073.9562万元,执结被执行人为企业的案件123件,执结金额6382.8238万元。2017年,全市两级法院通过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执行举措,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全年共新收各类执行案件12894件,旧存案件2578件,已结案件12558件,执结率为81.17%,执结到位金额近7.6亿余元,较2016年同比上升31%。
记者 白洁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