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以前公厕少,出门都不敢多喝水,就怕内急找不到厕所。即使找到了,排队也是常事儿。”说到如厕难,出租车司机张建国深有体会,记忆中,上厕所前先憋一口气,踮着脚尖,小跑着冲进阴暗潮湿、蚊蝇乱飞的厕所,火急火燎地方便完,便逃也似的冲出来,狠狠吸一口新鲜空气。遇上下雨天,踩在用来垫脚的砖上,生怕踩翻了污水溅到身上。现在好了,公厕升级改造,上厕所都成了幸福事儿!”张建国的话代表了我市不少市民的心声。
据了解,10年前,临汾市区仅有8座简陋的公厕,位置偏僻、面积狭小、简陋破旧,如厕难”问题长期困扰着市民。
2008年,临汾首次提出打造“方便之城”的理念,克服各种阻力,从4座标准化公厕起步,拉开临汾标准化“公厕革命”的序幕。
截至2017年年底,临汾市区已经建成投入并使用的公厕88座,各县(市、区)280多座,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如厕难问题。
临汾由曾经的“无厕之城”逐步变成了“方便之城”美厕之城”,临汾公厕从幕后走向台前,由曾经的背街小巷到全部建在街道、路口、公园、广场等显要位置,建在了人民群众最需要、最方便的地方。
“夫妻档”上阵 厕所当成家来待
“还记得今年夏天,一对来自深圳的母子在临走时非要跟我合影,并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想象厕所竟会如此干净,我们给你点赞!’”11月21日下午,记者走进市区解放路水厂附近的85号公厕,发现这里地面整洁如镜,空气中毫无异味,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公厕。
“不夸张地说,这里比我家的卫生间都干净,这位大哥太厉害了。”一名如厕的市民对公厕管理员李新保竖起了大拇指。
“这么好的如厕条件,把它们打扫干净是我们的责任。就拿这第三管理室来说,你不爱护好、管理好,都对不起这些设施。”李新保边说边带记者走进了第三管理室。
卫生间内设有坐便和无障碍扶手,也有供儿童使用的坐便器和降低高度的洗手台,还包括母亲为婴儿换尿布使用的大隔板等设施,室内地面、墙面铺设了瓷砖,环境干净整洁。
为了让公厕洁净靓丽,李新保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把每个厕位、每个角落都擦洗得干干净净,把公厕当作自己家的卫生间用心打理,闻不到一丝异味。正如留言簿上一位名叫任守茂的老先生所说:经常路过此地,多次看见工作人员很负责任的工作,特赞扬!”
因为踏实勤恳的工作态度,李新保常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在收获来往群众肯定的同时,也同样影响着同为公厕管理员的妻子刘秀春。
“我们是临汾公厕最早的‘夫妻档’,说实话,过去,人们在提到公厕管理员时,总会说‘不就是看茅子的吗!’,现在,很多人见到我们总会说,这厕所不臭还香呢,像宾馆一样!’还有人为此跟我们成了好朋友。”刘秀春说。
立志管公厕 传统观念悄改变
“我老家是曲沃的,和老伴儿第一次见到临汾公厕时很惊讶,不但环境好,而且设施先进,当时我俩就开玩笑说,如果能在这公厕工作,那该多好啊’……”当记者走进鼓楼南大街83号公厕时,公厕管理员巨立语正在打扫卫生。蹲便、坐便、洗手池、门框等都被他擦得锃光瓦亮。
巨立语将废物合理利用,他把坏了的拖布杆和清洁球完美组合,自制了刷洗工具,将公厕通通打扫一遍后,这才有了片刻的休息时间。
人们常用,三句话不离本行”来形容一个人对工作的热爱程度,这句话用在巨立语身上更是得到了充分印证。
“每当与亲戚朋友们闲聊时,我总会很自豪地提起临汾公厕。”巨立语说,“印象中的厕所多以旱厕为主,脏、乱、臭是人们脑海中的固有印象,而自从有了临汾公厕后,这种观念被彻底颠覆了,常常有如厕的人对我说‘这厕所一点味儿都没有,比我家的厕所还干净!’”每每这时,巨立语总会笑着说,“干净、整洁,是我给自己定的最基本的标准。换位思考,咱也不想去上脏厕所啊!”
除此之外,巨立语的标准还有很多。比如,保证蹲便、坐便的出水口没有水垢;将每一个垃圾篓置放在同一方向;印有“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的门帘,时刻要保证每个字都显露出来等等。
因为踏实、出色的工作表现,巨立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环卫职工”,“流动红旗”到了他这里也总会眷恋着不想走……
翻看每月的人流量统计表,面对每天1300-1500人的人流量,竟然还能打扫的如此干净、整洁,他们对得起留言簿上的每一份褒奖!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