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吉水: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

2019-01-10 21:25: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亲的言传身教,令我受益良多。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他的这种行为同样感染着我。”1月6日上午,谈及家风,今年已古稀之年的左吉水老人深情回忆起了父亲左天昇勤奋好学的往事。(以下分别用“左老”和“父亲”讲述)。

    “我的父亲左天昇是尧都区土门镇柴里村地道的农民,是一个被邻居们称为‘全把式’的农民。因为他勤劳、能干,无论是地里的,还是打麦场的农活儿,他都会干,还干得很好。”左老回忆道,印象中,每年种麦子的时候,他总是帮别人家摇橹(楼),年少时我不懂,以为它只是一个力气活儿,后来才知道,这活儿技术含量相当高:摇得速度快了,种得稀;而想要种得密,就必须两臂不停地摆动,既要控制好节奏,又要有相当大的力气,因此村里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并不多。除此之外,父亲还特别善于发现新鲜事物,并勤学好问。”“有一次父亲去河东卖煤,向当地人请教了花生和红薯的种植方法,并买了一些种子,当听说花生需在沙土地里才可生长的时候,父亲特意找了一块浇过水、约3平方米的沙地,种上了花生。

    通过勤浇水、勤除草,秋后,一小筐花生新鲜出炉了。”回味着拔花生、摘花生、品尝到清香花生的过程,左老至今仍回味无穷。

    “在种花生的当年,父亲还专门在院子里砌了一个池子,以此来培育红薯苗。麦收后,父亲找了块儿地,决定把培育出来的红薯苗移栽到地里,于是,他挖坑儿栽苗儿,我用水瓢浇水,以保证成活率。”左老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将与父亲配合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出来。“红薯长到一定程度要翻蔓子,等到秋后霜降节气再挖(据说这个节气后,红薯会更甜)。父亲试种成功的好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次年就有一些人向他请教,并开始种植。可以说,父亲的这次成功尝试,改变了村民们不能种花生、红薯的观念,带了个好头儿。”除此之外,左老再一次在父亲身上看到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学习做木工活儿。因为家附近有个木匠铺,他就在那里看人家怎么做,随后,他自己置办了一些木工工具,开始做些小件。”往事件件浮上心头,左老说到了兴头上。

    “还记得当年父亲给我弟弟做了一杆木枪,工艺精细,形象逼真,一拿出来,便吸引了不少小孩儿围观,从那以后经常有小孩子找父亲制作玩具。这期间,他还制作了独轮车、小木椅子、小凳子等不少家居用品。”左老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自行车多了起来,但是,修车的却寥寥无几。父亲又萌生了学习修车的念头。通过自学,不断摸索,一般的小毛病他都能修;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他还去修车店向专业人员请教,掌握了一些方法。

    “记得他为了补内胎,还特意让我从上海寄过胶水。”左老说,分田承包之前,生产队让父亲和人合伙种菜,由于他善于学习钻研,掌握了不少种菜技术,他们种的菜品种多,产量高,每三天就可以给每户分几斤菜。”“如果说,勤学好问是父亲的一大特点。那么,胆大心细,则是父亲的又一优点。”左老说,我在上海工作期间,父亲来看我。由于我要上班,没时间陪他,他就独自一人乘车去市里,考虑到父亲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其他人提醒我,怎敢让父亲一人独行,我也很担心,万一迷路了怎么办。而他却说,怕啥,鼻子下面长着嘴,记着住的地方多问一问,这不就回来了吗?”说到这里,左老还特神气地“插播”了一条小消息:“受父亲影响,我也很喜欢学习,一有时间,便扎根书海。

    因此,我的学业进度总是‘超前’的。——上小学时,三年级读四年级的课文,毕业后,在迟到半小时的情况下顺利考上高小是全村唯一考上初中的孩子;初中毕业后,保送上了高中;高中期间被部队院校录取,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善于学习钻研,取得了不少成绩。”左老说:父亲的勤奋好学,我一定要好好发扬延续下去。”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