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招近日,我市收藏爱好者延婕女士收藏到一份清末“太邑”(即太平县,今襄汾县)的晋商家书,这封书信揭开了百年前我市襄汾商人“走西口”的艰辛和清末人民生活的凄苦。
这封书信长43厘米,宽22.5厘米,用毛笔写于麻纸之上,书信中间靠下的折叠处有部分残损,纸上有多处黄色的污迹,但污迹下的文字并未受损,依然清晰可辨。
当时生活的艰难和生意的不如意贯穿始终,信中使用了浓浓的地方方言,“合人合伙”咱家不算该”(“该”为“欠”的意思),细细读来,使人倍感亲切。
“《走西口》作为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宁夏、青海,以及信中提到的甘肃正是当时走西口的去处。”延婕表示,信中的内容十分悲情,有人‘走西口’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像信中的商人一样过得无奈和失意。”“玉启胞兄大人,近日身体清吉”。“长兄如父”,历来如此,称呼之后,介绍了写信人“走西口”回家之后家中的情况,兹因弟于今二月十八日从甘省(今甘肃省)到家,咱父亲托老天保佑身体精神,再三弟亦好,祈兄见信不必挂念。”之后,追忆了兄弟离别七年及四年无消息的事:再者自从(光绪)廿八年在家合(和)兄离别至今,不觉七载余矣,至(光绪)卅一年八月间接周五德带来兄一信,内言兄要来兰(今兰州市),即时与兄捎一回音请兄来兰,不知将信收到有无,至今四载有余未见兄一音。”信中还介绍了自己在甘肃的不如意,弟在外(光绪)卅二年开设杂货铺,生意无有合宜之人,生意实是难做,时常用不下知心之人,因此人心不古,去岁赔银壹佰余两。”生意亏损,回家的盘缠无处着落,这时他想到一个办法,不仅省去了不少开销,还有结余银两,办法是“回家买了一匹马,拿了银十余两,到家人合马盘费银拾两之余剩下几两,只有马一匹卖银卅两。”信上的意思是:写信人回家时在甘肃用10余两银子买了一匹马,路上人与马花费了10余两,还剩几两,回来后马卖了30两。
信中介绍,尽管回家通过买卖马,还赚了30余两银子,但还是“不够今年咱家度日”,家中生活依然非常困难:兄走后二三年,咱父得病后陆(又)得病,家中无人做饭无人做活,请先生抓药时常用人,内外时时刻刻用人,不料想到今咱家过的人钱两缺。再咱家不算该(欠)姨母之银,外欠人家银壹佰余两与兄报知,再咱父言说,兄今春回家至今一不见信,或回不回可该来一音,祈兄见字可该回家。”咱父今七旬有七,年高迈家中不能照管,三弟在家一人不成(不行的意思)。再咱母灵柩未送坟茔,兄可回家弟兄三人将母送坟茔入土为安乃是成大事,将家安妥咱弟兄斟酌或是在家或外出,到那时再定主意。”当时,襄汾的年景并不好,咱处正月至今未落雨,麦价每斗六九之许,钱换(银子换铜钱)壹仟伍佰六十。”此外还记录了写信人哥哥的情况,写信人“五月廿一日接到王春元一信”,信中写到,“兄停在公合成染坊管账,每年劳金身钱七八十吊,不知是京钱还是实钱,七八十吊亦未提明,春元于咱父有信,兄难道说就捎银,空信也不捎不知何缘故?”信最后还写到“邮局”,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太邑”县城已有邮局。
其中写“弟到家数月,心想于兄捎一音无有顺人不能捎,今打听邮政局能带此字,托(邮政)局捎去,信到之日即速来一回音,免弟在家时刻挂念。叙言不尽,专此。”信最后写有“胞弟,王星光,拜具”,落款时间“于五月廿八日由太邑村”。
“我虽然是长治人,但我老公是临汾人,一直以来对临汾的历史文化特别关注,看到这封关于临汾的书信后便将其收藏。”延婕表示,书信上的内容丰富,弟弟‘走西口’,哥哥‘北漂’,三弟‘留守’,心中内容还涉及财务、邮局、老字号等信息,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份非常难得的晋商书信。”记者张春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