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勋章听临汾涂亚讲述战争岁月故事

2019-07-07 09:53: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国家危难之际,他参加新四军,投身战场;炮火纷飞中,他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了无数战友的生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经历了无数次战役,也坚定了“一辈子跟党走”的信念。他就是省军区临汾离职干部休养所(以下简称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涂亚。

  “作为一名战地医务人员,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积极完成战场救护任务,才能挽救更多生命……虽然在战场上抢救了无数伤病员,但是,我也目睹许多战友为了战斗的胜利,再也没有醒来……”7月1日,记者在干休所见到了涂亚。今年89岁高龄的他,头脑清楚、言语清晰,除了耳朵有点背以外,身体依然硬朗。

  1930年10月,涂亚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小吴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距他出生不到一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我家离南京也就二三百里地,所以我们那个地方很快就变成敌占区了。”涂亚说,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饥寒交迫,还有敌人的烧杀抢掠。

  1943年,年仅13岁的涂亚逃离家乡参加了新四军,成为四师九旅第二医疗所的一名战地卫生员。“说是卫生员,其实刚开始就是当护工,主要做些帮忙打水、喂饭的活儿,护理人员给伤员换药的时候打个下手,然后就是帮伤员处理大小便,照顾伤病员的生活。”涂亚说。年纪虽小但踏实好学的涂亚,仅仅一年后就胜任了卫生员的工作。作为一名战地卫生员,虽然不能与敌人正面战斗,但每次战斗打响后,涂亚都会奋不顾身地冲出战壕,与炮火“周旋”、与时间赛跑,冒着随时都可能中弹的危险把受伤的战友“抢”回来,为他们赢得最佳抢救时间。

  “从战场上往临时救治点送伤员,经常遇到敌人迫击炮弹和飞机的轰炸、扫射,每当这种时候我们都要趴在伤员身上掩护他们,这是战场上铁的纪律。除非我们牺牲了,否则决不能丢下伤员。有一次,我听到一颗炮弹从远处呼啸着飞来,就在离我不远处爆炸,我眼睁睁看着一位老卫生员和被他护在身下的伤员都牺牲了……”回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涂亚的嘴唇不停地抖动着,声音哽咽了起来。

  1945年日本投降,内战全面爆发。当时,涂亚一路跟随部队北上,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中的一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旁边三营的一个同志说,‘不行!不能老让敌机这么猖狂!’战士们就把机枪架在肩膀上瞄准飞机扫射,这么一扫,天上的飞机也害怕了,打了一阵就盘旋着飞走了,但还是把我们的大船也打漏了,大家就用衣服和棉被把漏了的地方塞住,继续过江。”涂亚说,“当时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国民党已经兵败如山倒,解放军则士气高昂、势如破竹……”

  “打击他,前面有咱们子弟兵;打击他,后面有咱们老百姓;打击他,还有咱们领袖毛泽东……”涂亚说着激动地唱了起来,“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唱着这个歌鼓舞士气。”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越过长江天堑,解放了南京。由于涂亚英勇的表现,渡江战役结束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2年,时任24军步兵208团军医的涂亚,主动写了入朝作战的决心书,伴随着昂扬的歌声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先后参加了五圣山阵地防御战、夏季反击战等战役。

  “战争是残酷的,我永远忘不了在朝鲜战场上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涂亚几度哽咽,“我的一个战友叫王小保(音),是工兵排长,当时,他奉命到敌人那边的阵地去拔地雷,腿被炸伤了,因救治不及时导致流血过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死了以后把他的尸体带回去,他要回祖国……”涂亚有些伤感,他用袖子抹了一下眼睛接着说,“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只能将牺牲的战友暂留在朝鲜了。还有工兵连战士张玉龙的遗体,被炸的只剩下一二十斤……还有卫生员朱光荣,都牺牲了……”

  涂亚说,自己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他现在都快九十岁了,而有的战友在十八九岁就牺牲了,所以一想起他们,心里就特别难过,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打开尘封的勋章,敬起久违的军礼。采访结束了,涂亚目光深邃,久久凝望着窗外,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年代。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