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时利军的14年公益之路

2019-12-15 09:25: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公益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31岁的时利军坚持了14年,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人们知道的是,他的故事曾被诸多媒体争相报道,他的名字总是与患病弃婴紧紧相连。人们不知道的是,从“无意”的做好事到“有意”的做慈善,他从“单打独斗”发展为“团队作战”,组建了一支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参与救助了许多贫困家庭和困难儿童。

  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有传递爱的能力。他说,公益,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需要每个人都做一点点。

  始于热爱

  时利军身材微胖,笑容憨厚,明显比同龄人成熟许多。在他身上,有着许多的公益“标签”,如蒲县爱邦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稚爱天使项目联合发起人等等。

  “2005年5月份,我正上高二。在老师的组织下,我和同学们一同走进市区夕阳红敬老院,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志愿服务。”时利军说,“那一天,志愿服务的种子在我的心底发了芽。去北京上大学后,我进入学校的志愿者社团,脑海中第一次有了公益的概念。”

  2008年被称为中国民间公益元年,这一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同年5月份,湖南长沙的街头有人发现了一个被烫伤的小男孩。在志愿者的了解下,整个事情脉络渐渐清晰: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父母在诸多无奈之下将孩子遗弃街头。

  这件事迅速发酵,一直关注此事的时利军毫不犹豫搭上了去长沙的火车。在医院里,他照顾小男孩的日常起居,陪伴小男孩玩耍。与此同时,他开始关注专注于儿童医疗的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基金会工作的那几年,时利军主要负责两个项目,一个是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一个是孤残儿童寄养医疗。为此,他一次次往返于全国多地。记忆之中,两个山西儿童案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家住朔州市山阴县的赵国文收养了7个孩子,其中4个患有唇腭裂,但是他没有钱、没有能力给孩子做手术,就向社会发出了求助。我看到这个报道后,通过基金会把这4个孩子全部接到北京做手术。同时募捐了15万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事颇令时利军感慨,“爱心有着强大的力量,促使人们实现许多不可能。如今,赵国文成立了山阴县慈爱福利院,让更多需要救助的儿童得到生活保障,重获新生与温暖。”

  另一个故事则让时利军“一夜长大”,成为“新手奶爸”。他得知忻州市原平市有对好心夫妻收养了十多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急需入院治疗。他抱着那个孩子坐上了进京的火车。当时的他20岁出头,正是个毛头小伙子,哪里懂得照顾孩子?他只能笨手笨脚地给孩子喂奶,换尿不湿。

  令时利军痛心的是,嫣然天使基金虽然已为孩子安排手术时间,但是孩子发起高烧,突然间离开人世。第一次接触死亡的时利军在太平间门口徘徊了许久,含着眼泪送了孩子最后一程。

  甘于奉献

  2014年4月,时利军刚刚结束玉树救灾工作,就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弟弟告诉他,父亲住院多日,但一直瞒着他,怕他分心。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专注于公益事业,对父母多有亏欠。于是,他放弃了北京的所有,义无反顾地回到父母身边。

  “做公益有瘾!”回到临汾以后,时利军切实体会到这句话的魔力。2011年,热心肠的他通过朋友得知襄汾县有一个孤儿寄养点收养了7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辛。目睹寄养点孩子们生活现状后的他心里特别难过,当即召集许多爱心人士一起出谋划策,帮孩子们走出困境。

  久而久之,大家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无穷大。同年9月,临汾市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志愿者们的脚步遍及全市17个县(市、区),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

  2015年3月20日,市人民医院新院区门口发现了一个腹裂弃婴。时利军和队友们立即介入救助,第一时间与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取得联系。该基金会拨付了第一笔紧急救助金,同时联系了救助医院,“320”三省联动救援就此启动。

  这是时利军第一次护送弃婴进京,这件事引发了沿途媒体和交警部门的关注,并上了央视新闻,引起许多明星的关注。同时,孩子的亲生父母找到了。对于孩子的疾病束手无策的他们无奈狠心丢弃。

  令时利军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为这个孩子前前后后筹款30万元,却没能挽救孩子的生命。签署放弃治疗通知书后,孩子被拔掉氧气管。他回忆道:“那时我才知道,拔了氧气管以后,孩子并没有真正死亡,直到心电图成了一条直线,我抱着孩子痛哭了一场,希望他能够早一点离开,因为离开就解脱了。”

  2016年6月,洪洞县的一位村民打来电话,称一个困难家庭遇上了难事,希望他帮忙救助孩子。令时利军印象深刻的是对方说的一句话,“无论如何你要过来看看,如果你不来,这个社会上可能又多了一个弃婴”。

  安排好入院治疗事宜后,时利军和这个家庭一同来到北京。办理入院手续时,孩子的父亲拎出来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哗啦啦向外一倒,有50元、20元、10元的纸钞,还有1元、1毛的钢镚儿。堂堂七尺男儿跪在医院大厅说:“孩子的命就交给你了,如果你们也管不了,就真的没办法了。”

  感念于一个父亲的重托,时利军全身心投入到对孩子的救助中。手术时从男孩肚子里边切出来一个将近5斤重的囊肿,切完囊肿后孩子就慢慢恢复了健康。

  孩子的父亲特意给时利军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大爱无疆,助贫扶弱传真情;雪中送炭,救济劫难降甘露”。

  归于初心

  2017年6月,时利军注册蒲县爱邦社区公益服务中心。随后,将近一年时间,他们都没有开展任何的工作,而是不断地做调研。为此走访了蒲县9个乡镇、27个贫困村,探访了很多很多家庭。只有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才能精准对症下药。

  “最后得出一条结论就是,一些贫困家庭连孩子的口粮都保证不了。我们就提出了以‘关爱母婴身心健康,提升家庭幸福指数’为主题的志愿行动。”时利军介绍,“我们对接爱心企业,获得了30万元的爱心救助婴幼儿奶粉,惠及我们调查过的所有家庭。”

  自此,时利军将这一行动作为深化精准扶贫的一个有效载体。同时坚持儿童医疗救助,从2015年至2019年,共救助了5个弃婴。每个弃婴都姓“晋”,只因他们是山西的孩子,是大家尽心救助的对象。

  “第一个就是腹裂弃婴,他被遗弃的那天刚好是世界幸福日,就给他取名晋幸福。第二个孩子很幸运,痊愈后进入一个全新的家庭,现在生活幸福。”时利军翻着手头的照片,每个被救助的孩子都是他的孩子。

  最令时利军难过的是,第三个被救助的弃婴,在北京做了许多治疗,依然没有保住性命。去殡仪馆需要4个小时车程,他就一直抱着那具瘦小、僵硬的身躯,希望让他感受到人世间最后的温暖。到了殡仪馆,那具僵硬的尸体已被他的体温软化。他甚至想,这个孩子是不是又活过来了。

  今年5月,时利军第4次护送弃婴进京治疗,同时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千里大接力。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女婴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当时,为给女婴办理各种手续,时利军为她取名晋吾心,表示“这一次跟每一次都一样,我们都尽心尽力”。

  时利军说,以往的救助,赴京大都是办理后事。虽然过去很久,但依旧会想起。如果当初救助的速度快一些,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晋吾心是第2个活下来的孩子,尽管不知道未来如何,最起码为她争取到活下去的机会。她一切安好,是众人所愿。

  在儿童医疗救助这个领域行进11年,时利军深刻意识到:要帮助更多身处困境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得到命运改善,首先要做的是有序救助。为此,他和队友们准备依托一家公募基金会,成立“稚爱天使”这个项目。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相信当我们在一起,就一定会了不起。”时利军道出“初心”,“希望临汾的志愿团队能联合起来,一同去服务更多家庭,去帮助更多孩子,让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机会,让临汾的志愿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