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功章无言 志愿者有情

2014-01-07 11:10: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虽然我们没有很高的收入,虽然没有太多的存款,虽然我们的帮助十分有限,但我们可以为老人送去新年里的第一份祝福,让寒冷的冬天多一份暖意。这些我们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小善举,在老人的眼里却是一份大惊喜,可以温暖老人一整个冬天。”

——志愿者“帅子”

把关怀和爱心送到老人家中去

凛冽的寒风挡不住送关怀的脚步,冬季的严寒冷漠不了一颗颗送温暖的心。2014年1月2日,新年的第二天。一大早,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10余位青年志愿者便在市区平阳广场集合,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前往浮山县天坛镇苇林沟村看望一位老革命军人的遗孀朱清梅老人,并在新年来临之际为她送上一份关怀和爱心。

“我们中间很多人今天还是第一次见面,之前大家通过网络了解到有这么一位生活困难的老革命军人遗孀,当即就有热心的网友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其献一份爱心的意愿,结果得到了很多爱心网友的积极响应。今天,我们就带上了米、面、油、肉和大家捐助的1350元爱心款,要在新年里亲自送到老人家中去。”此次爱心活动的组织者“雷子”介绍说。

一路辗转、一路颠簸,由于进入苇林沟村的山路崎岖难行,有两位志愿者在途中出现了晕车反应。短暂的休息之后,大家都抑制不住想要尽快见到老人的急切心情继续出发了。上午10时45分,爱心车队走到苇林沟村一处平坦的麦场停了下来。有人指着前面土垣上一处破旧的土窑洞告诉大家那就是朱清梅老人的家。由于路窄、坡陡,汽车无法通行,志愿者们纷纷下车,抬着大包、小包的爱心物资向老人住的窑洞走去……

 

新年的第一份惊喜

平日寂寥的小院里突然来了这么多的陌生人,久不出门的朱清梅老人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看着志愿者们陆陆续续抬进来的一些生活必需品,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杨红炎放下了手中的活儿迎了上来,这位老实憨厚的中年男人面对这些陌生人的善意,顿时语塞。“雷子”介绍了大家的来意之后,这位中年汉子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羞怯的笑容,他不断地对志愿者们说着“谢谢!谢谢!”。

据杨红炎介绍:母亲朱清梅今年已经87岁了,除了耳聋以外,身体还算硬朗。说着,他对着母亲的耳朵大声说:“新年了,这些是来看你的好心人,给咱们送的米、面、油还有肉。”听到这些,老人的表情从不解立刻变成了满脸愧疚的笑容,她赶紧搭起了门帘,“娃儿们进来坐吧,外面太冷了。”老人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充满怜爱的眼神仔细打量着每一个人的脸,看着看着,老人眼里噙着泪水说:“老头子走了快30年了,还是那年民政局来人看过我一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来看过我,今天你们能来看看我,我就挺高兴的了,你们怎么还给我送东西,你们挣钱也不容易,我不能要啊!”“奶奶,新年啦,这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都是些生活必需品,您一定要收下,我们希望您能好好过个新年。”志愿者“二丫”上前拉着朱奶奶的手说。

志愿者“毛豆豆”告诉记者“这是我30年生涯里第一次在新年里来到困难老人家里献爱心,也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和值得留念的一天。看到老奶奶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挂在脸上的笑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光荣的爱心志愿者的价值和责任感。年轻人应有更多的担当,我也会在爱心志愿者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军功章后的革命故事

朱清梅老人虽然听不见,但却很健谈。大家围坐在窑洞里的土炕上和老人聊着天、拉起了家常,回忆起了革命年代的故事……简陋、破旧的窑洞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顿时充满了浓浓的暖意。

“朱奶奶,您是老革命军人的遗孀,您也是有功之人啊!”“我和杨立臣1946年结婚,他1947年就当兵走了,这一当就是10年兵,可苦了我呀!”说到曾是解放军的老伴儿,朱清梅皱着眉头、叹气道。“这一说就是快70年前的事儿了,结婚第二年杨立臣就参军走了,当了解放军。在1948年打浮山的时候左胳膊被子弹打中负了伤,胳膊还没好利索,他就追着部队渡黄河南下了,之后的5年就没了音信。那时候听老乡说解放军过黄河的时候特别艰苦,没有船,坐的都是牛皮筏子,一不小心人就掉黄河里了,5年没有音信,大家都说我家的男人已经没了。那个时候我还小,不仅得照顾好公婆,还要种庄稼,我就是家里的劳动力,日子久了也累垮了身子。直到后来我才听人说,我家男人跟着部队打到了西藏,后来又去了朝鲜和美国,直到1955年,天下太平了,才退伍回来,还落下一身的病,我又伺候着他到1986年去世。”说到这里,老人捶着大腿,满腹辛酸地说:“老杨还没活到60岁就走了,撇下我受了一辈子的苦,只留下这几枚军功章。”一旁,杨红炎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个红布包给大家看,里面是父亲留下的6枚军功章。

记者看到军功章背面的落款分别是“1949年渡江胜利纪念章”、“1949年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1950年华北解放纪念章”、“1950年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纪念章”、“1952年解放西藏纪念章”、“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纪念章”。

一位志愿者开玩笑的问:“你们生活也很艰难的,如果有人出钱买这些军功章,你卖吗?”“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困难,但是我一定会好好保管父亲的东西,给多少钱我也不会把它卖了,这是父亲一辈子的证明。也是留给我们唯一的念想。”说着,杨红炎再次小心翼翼地用红布包起了这几枚纪念章。

 

“我的愿望是能吃上好的”

记者了解到,朱清梅老人和儿子住的土窑洞已经有上百年了。因为自然条件太艰苦,周围的乡亲能搬走的也都搬走了,朱清梅和儿子却因为太贫穷,一直住在这孤零零的两孔窑洞里。杨红炎说:“以前除了种地,我平时不忙的时候还能去城里工地上打个小工,挣点零钱。现在老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身边已经离不开人的照料,我也没办法出去挣钱了,家里几亩地的收成刚够我们吃,几乎没有一点儿闲钱。”“因为家里穷,又没有房子,儿子现在已经40多了还没有娶下媳妇儿,人家都嫌我们家穷,没人愿意来呀。”说到对儿子的愧疚,朱清梅老人用袖筒擦了擦眼里的泪。“以前他爸在的时候,一个月政府给7块钱的补贴,可是才领了4年人就不在了。10年前我们去县里找过民政局,人家说‘老革命人没了也就没福利了,家属在不算。’我这是硬挺到了80岁,才领到了一月50元的80岁老保。”说到这些,朱清梅老人显得十分无奈。在场的志愿者也为老人的困境感到心酸。

当志愿者问到老人有什么心愿时,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嫌你们笑话,我活到这么大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了,穿什么没讲究,只要不露肉就行了,我就是希望自己每天能吃上点儿好的,能有肉吃。”杨红炎说母亲爱吃肉,可是家里的情况只允许他们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买一点肉,他也想让母亲吃点儿好的,可是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

当志愿者告诉老人,这次他们给老人带来了5斤生猪肉时,老人像孩子一样显得特别开心、特别满足。

 

不舍得离别

一转眼的工夫就到午饭时间了,为了不给老人添麻烦,志愿者们决定要离开了。这时朱清梅老人才懊恼自己说:“这么多孩子大老远来看我,连口水都没让你们喝口。”志愿者们也依依不舍地跟老人合影留念。听到老人说已经几十年没有照过相了,志愿者们搬来了椅子让老人坐下,给她和儿子照了张合影,还特意给老人照了单人照,并许诺下次来看望她的时候把照片一并送来。临走时“雷子”把大家捐献的1350元钱塞到了朱清梅手里,老人再一次流下了热泪。

 

 

 

记者札记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相处,但记者却能够深深感受到朱清梅老人和志愿者们心中的不舍。

难忘——离别时,许久不出门的老人执意要送大家到门口,却又不愿停下送别的脚步。

难忘——当我们再回头看时,朱奶奶还是不肯回去,因为坡陡路不好走,她在路边捡了一根棍子拄着继续跟在后面,想再送一段。当时志愿者中的一些姑娘看到这一幕时都止不住流下了泪。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在车上发现包里有一袋买给自己孩子的小面包时,她二话不说下了车,跑回老奶奶身边,把小面包塞给了老人。

更难忘——车队已经陆续下山了,但回头依然能看到老人伫立在垣上张望的身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网友们走出繁忙的办公室,走出温馨的小家庭,去看望这些让人尊敬的人、身处困境的人,也许这些慰问品和慰问金微不足道,但传递的却是一份温暖人间的爱心和善良,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记者景文婷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