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祈福”灯 变身“导火索”

2014-02-17 19:38: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2月14日晚,记者途经鼓楼广场时,只听一声号令,几名市民一起松开了手中的孔明灯,并双手合十进行许愿。一时间,夜空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殊不知,每一盏孔明灯都是一个“火患”,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买一个吧,许个心愿放飞,很灵的!”随着几只孔明灯飞向了天空,一名女商贩径直走向了围观的人群并介绍起来。记者观察发现,商贩售卖的孔明灯包装简陋,售价在10元到15元不等,没有生产厂家的任何信息,属于三无产品。

“看着这么多燃烧的孔明灯到处飞,我第一反应就是万一发生火灾怎么办?”市民李女士担心地说,“这些孔明灯燃尽之后,遗留物不是挂在树上,就是落在街道上,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

无独有偶,提起放飞孔明灯,家住五一路某小区的市民霍女士有一肚子牢骚:这些人光想着自己玩了,就没考虑到别人的感受。”霍女士说,她好几次看见有孔明灯从她家窗外飞过,有一次还差点飘进她家里。阳台上晾着衣服,万一飘进来个孔明灯,后果真是不堪设想。”霍女士说,每到情人节、元宵节、中秋节这样的节日,他们一家人都得警惕屋外飘着的孔明灯。

记者了解到,制作孔明灯使用的燃料大多为固体酒精,在燃放和升空的过程中根本不能人为控制,因此极易发生事故。特别是燃烧着的孔明灯一旦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居民屋顶、林地、垃圾堆等可燃物较多的地方,极易引发火灾。

那么,群众对孔明灯的热情如此之高,对于它的典故、来历又知道多少呢?记者采访得知,其实大多数燃放孔明灯的市民真正知道孔明灯来历的人并不多。一位正在购买孔明灯的学生告诉记者,每次看到人们放飞孔明灯的时候,总会出于好奇“围观”一会,顺势许个愿,图个吉利。随后,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和这位学生有同样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

据了解,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本报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在高楼密集区、森林、危险场地(液化气站)等地燃放孔明灯,尽量选择文明、低碳的方式祈福,于人与己安全为先。(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