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7日,伴随着两声震天巨响,临汾城墙被炸开了两处各约30米的口子,我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以洪水决堤之势向城内突进。历时72天的临汾战役,宣告胜利。在这场战役中,一位名叫王墉的旅长为了解放临汾,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5月中旬,记者在尧都区上官村见到了曾参加解放临汾战役的张洪林,91岁的他为我们讲述了记忆中的王墉旅长和临汾战役。
王墉牺牲时,距离我仅30米
“3月21日晚上,王旅长在观察敌情时被敌人冷枪击中头部牺牲了。他倒在了郭家庄村最前沿,也就是传说中的李闯王受伤的那个地方,距离我仅30米。”张洪林回忆道,传说中李闯王到山西攻打临汾,却久攻不下,我打不下临汾,也要站在高处看一眼这‘卧牛城’临汾俗称)。”于是便命令士兵垒土,建成了高于临汾城北的兴隆殿(现在的郭家庄国税局家属区)。当李闯王站在兴隆殿上观察卧牛城时,被冷箭射瞎一只眼,不得不绕路而走。
临汾战役中,当清扫临汾城外围据点时,我军8纵24旅负责攻打兴隆殿。然而经阎军改造,兴隆殿附近布满了明碉暗堡,而且也有通向城内的暗道。
24旅的攻击屡次受挫。能征善战的24旅从未受过这样的“委屈”,为一探究竟,旅长王墉亲自来到兴隆殿的交通壕。
“当时我在24旅70团一营一连当班长,也是一名机枪射手,隐蔽在兴隆殿北侧的交通壕内。亲眼目睹王旅长和他的警卫员在交通壕内‘争执’不下,警卫员终究未能拦住,王旅长爬出交通壕,站在最高处观察敌情。这时,冷枪击中了王旅长的头部,他当场倒地,身边战士和警卫员一拥而上,将他转移到了后方,却未能挽回他的生命。”张洪林回忆。
解放临汾兄弟三人未曾见面
1947年12月底解放运城后,24旅70团进行战役后休整,边学习边训练。1948年3月也就是当年的农历正月,冀鲁豫军区酝酿解放临汾,而国民党军队为实施重点进攻,将胡宗南的部队集中到西安,临汾城只有中央军一个旅守备,兵力薄弱。
8纵司令部得到情报,阎锡山派出晋绥军66师从太原出发增兵临汾。24旅接到纵队阻击援兵的命令。派70团前往洪洞甘亭阻击,团长段龙章带领部队从运城急行军3天,赶到阻击点洪洞甘亭,狡猾的66师从甘亭西渡汾河,绕道进了临汾城,实现了阎锡山增兵临汾的目的。
解放临汾,解放军首先攻克了位于东关的发电厂,全面解放东关后,才对临汾形成钳式包围。
当时大哥张洪胜在临汾当警察,就负责东关那一带的户籍管理。解放军攻下东关俘虏了他,并将大哥与其他俘虏一起集中到段店旅部附近。由于大哥平时为人处世谦和,东关一带的市民联名具保,将大哥从俘虏队伍中拉了出来。
而今年88岁的三弟张洪星,在解放军包围临汾前到城内打工。1948年城内守军扩充兵源,当年5月16日,他穿上了国民党军装,戴上了青天白日帽徽,没有想到5月17日,随着临汾的解放被解放军13纵队俘虏,成了一名俘虏兵。
经过解放军的教育,弟弟张洪星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晋中战役、解放太原。经过整编,他到61军直属山炮营,参加了进军大西南,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这些都是1954年转业回到地方后,兄弟见面了说起自己近年的经历后才知道的。”张洪林回忆。
大哥回到家后,看着嗷嗷待哺的4个孩子,靠种地也难以维持生计,再次返回临汾城,做起了卖炭生意,直到1979年去世。而三弟和张洪林一样,回到村里,过着平淡的生活。“比起城里人和富裕的人,生活是差点,但要比起早早逝去的烈士们,看着子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91岁的张洪林老人说。
(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