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饮用水、创可贴……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很多人家里都不缺。但却很少有人想过要把它们归置在一处,做成一个灾害应急包?
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央视新闻”之前列出过一张‘家庭应急用品清单’,其中包括应急工具、衣物、饮用水、食品、药品等。”尧都区地震局办公室负责人席栋宜建议,这些用品最好做成一个应急包,放置在床边,以备急用。
据了解,“@央视新闻”列出的“家庭应急用品清单”中,很多都是家庭常见的物品,比如手电筒、多用刀、电池,药品类的棉签、创可贴、消炎药等。不过,这些常用的应急物品,却很少有家庭把它们放置在一处,做成一个应急包。就此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部分市民,家里常备应急包的市民寥寥无几。
80后市民邓女士说,之前也接触过一些防震减灾的常识,了解过应急包的重要作用,而且她还曾看到报道说,有一名受灾人员因为家里有应急包,在灾难发生后,不仅用这些物品自救,还帮助了其他人,“因为这样的灾难没有在自己的身边发生过,也就很难培养这样的防灾减灾意识。”
平时酷爱自助旅游的徐先生家里就有这样一个应急包。“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应对灾害,而是出去旅游的时候,需要准备些应急用品。”徐先生说,“因为自己热衷自助游,网上的各种攻略和驴友提供的经验,都是说出门在外的时候要有这样的一个应急包,后来就形成了习惯,平常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出去旅游的时候就带着。”
据徐先生介绍,他家的应急包是个小书包样式,他说这个包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防水。“包里面像手电、火柴甚至药品一类的东西,都是不能受潮的。当然,应急包里的东西也是要常换常新的,饼干、矿泉水一类的不用说,就是药品也有保质期。”
在“@央视新闻”提供的“家庭应急用品清单”的基础上,席栋宜建议市民可以多添一样——哨子。“如果发生地震这样的灾害,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哨子就很有用了。”席栋宜说,应急包最好是放在床边,这样晚上发生意外也好急用。和准备应急包相比,家庭防灾意识的提高更重要。“像电器自燃这样的火灾,不能用水来灭,而灭火器又有保质期,所以家用灭火毯就更实用。但一般家庭没有这个意识,很少会配备这样的灭火毯。所以席栋宜说,提高家庭的防灾意识很重要,不能对灾害存有侥幸心理。”
采访中一提到自然灾害,很多人都会想起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这些似乎并不常见。但实际上,我们常见的暴雨、雷电、冰雹,甚至是持续性的高温、雾霾天气,都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遇到这些“要命”的自然灾害怎么办?席栋宜也列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比如暴雨时如果市民正在行车,而车在积水中已经熄火,切勿试图启动发动机,当水漫进车里时,要迅速离开车辆。而遇到雷电时,要关闭家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远离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及电力设备,不使用电话手机和太阳能热水器。
这些防灾减灾常识,也需要我们平时关注留心。正所谓“平时留心一眼,灾时救你一命。”
记者 景文婷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