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事关临汾发展大局。民营活则全局活,民营兴则全局兴,民营强则全局强。要想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要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现在,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正处在整体性提升的关键阶段,这几步迈过去,就能迎来新的天地。这一个阶段,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在“放”的同时也要注意放管结合、放而有序,该管的必须要管好,该把的底线一定要把好,比如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就坚决不能进入,努力形成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处理好“给”与“取”的关系。对民营经济发展,我们不能一味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上提要求,而是要设身处地给他们提供帮助、解决问题、渡过难关。既要让马儿跑,又要让马儿吃草。各县(市、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要在落实财政政策上予以支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把民营企业的心热起来,把全社会的干劲鼓起来,努力营造万众创业、铺天盖地的声势和氛围;同时要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解决民营企业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缓解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民营经济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临汾要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临汾本地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给外地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本土企业,防止本地民间资本悄悄流失。内资外资都是资本。发改、招商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既对外开放也对内开放,对进入鼓励类投资领域、实施产业转型的本地企业,要参照招商引资政策给予优惠,使企业、资金和人心都留在临汾。同时,要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要坚定招商引资的信心,重点加强与周边市的区域合作,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积极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经济合作,大规模、全链条地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我们的民营企业也要敢于走出去闯天下,通过以商招商、以商引资等方式,以开放的姿态,扩大与市外、省外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要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商会引进更多有实力的省外企业到临汾投资兴业,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要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过去三十多年,我们的民间资本主要是靠煤积累下来的,可是如果现在脑筋还在煤焦铁这“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就没有大的发展,必须跳出“煤堆”找出路、找空间,必须在“好”字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我们的民营企业家要对发展新兴产业充满信心,要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非煤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食品药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做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东边不亮西边亮”。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环保型、科技型、服务类民营企业给予方向性、政策性支持。特别强调,临汾是矿产资源大市,更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临汾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和路径。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做好规划,把文化资源和民营资本对接起来,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开辟新空间。
要处理好“政”与“商”的关系。要处理好政商关系,最根本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交往有道,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的要求,公字当头、正字当先,恪守红线,坚守底线,做到有交集不能有交换,有交往不能有交易。同时也要看到,现在我们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不敢与民营企业家交往的倾向,好像一跟民企私企打交道、交朋友,就是拿了好处,就成了“保护伞”。这既是认识上的误区,更是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要抓经济就不可能不跟企业打交道、就不可能不跟企业家交往。不打交道、不交往,都躲得远远的,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么帮助民营经济发展?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排除这种思想干扰,在恪守党纪法规的原则下,与民营企业家多交流、多交往,讲友谊、讲感情,让民营企业家都愿意扎根临汾、发展临汾、建设临汾。 本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