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间的《新闻联播》上,凡人善举栏目中讲述了在贵州凤冈县工作的31岁女孩赵艳在2011年的一个夜晚,她在回家途中发现一位老人蜷缩在地上,忍不住走上前去将老人扶起,并送其回家。当得知老人是一名抗战老兵,终身未娶,也无子女时,赵艳决定义务照顾他,并认他当爷爷。从2011年至今,赵艳已义务照料老人4年,赢得了街坊邻里的认可。而这位好心的姑娘,恰巧也是我们的临汾老乡。
听到这则新闻故事,让人心中为之一暖,赵艳的这一举动真是让我们为有这样善良、质朴的家乡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叫人联想起近段时间颇受争议的“扶老人险”,有了这份险,真就能免除人们对扶老人的后顾之忧、放心地扶老人了吗?有的人认为,扶老人险”的出现,消除了公众帮扶跌倒老年人的顾虑,提高了人们大胆扶老人的几率,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人认为,扶老人是道德问题,道德问题怎么能用钱来解决?更有一些老者为此感到气愤,认为这是对老年人的侮辱,更是给正义感“蒙羞”。原本最简单不过的助人行为,却因为“讹不讹”而要左右衡量,成为难题。
其实好多事情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复杂,正如赵艳扶起老人并义务照料4年,这份真情让“扶老人”返璞归真为一种美德,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如若生活中人们都能少一点现实的顾虑和羁绊、多一点道德的自信与自省,就不会再有见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样无聊的争论了。
正如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结尾的最后一句这样说道: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是啊,老人倒了可以扶起来,要是人心倒了、良知没了、信任丢了,可就再也扶不起来了。(卢婷)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