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
本网评论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这些年经过不懈努力,我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越来越多,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开展“环境建设年”环境提升年”活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成为国家30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西山7县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污染减排、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等工作都位居全省前列。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仍然突出,我市生态基础较为薄弱,环境治理成果还不牢靠,污染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环境质量的改善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必须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生态立市,环境当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站在“生态立市”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生态环境建设,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而且也是群众对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长久以来的期盼。结合我市实际,生态立市”就是要让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成为临汾的名片,让人们一提到临汾想到的就是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临汾成为适合居住、适合创业的好地方。
生态立市,不是打金字招牌,不是赶时髦,而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生态与经济优化组合,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才能不断增强我市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生存。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绿色化”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做到信心不减、力度不减、投入不减,并且坚定不移地推进“美丽临汾”建设。
生态立市,既要有壮士断腕般的果敢,也要有滴水穿石般的韧劲。要逐步还清“旧账”,推动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坚持不懈推进产业转型,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坚持不懈推进环境整治,不断巩固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成果。要着力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压力增大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绝不能造成新的污染。同时,要坚持铁腕治污,源头上严守严防、过程中严治严管、后果上严问严惩,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要坚决不欠“新账”,推动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我市成为国家第三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机遇,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快推进一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示范项目,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扎实开展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用生态“底色”描绘临汾发展“绿色”。
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临汾”是全市人民的热切向往,只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继续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弛而不息建设美丽临汾,努力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发展之路,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