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农”工作实现全面小康
——七论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三农”工作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今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扎实做好“三农”和脱贫攻坚工作,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上下工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的支撑。
2015年,我市狠抓“三农”和脱贫攻坚不放松,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精准扶贫工作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粮食生产在伏旱严重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好收成,总产达23.6亿公斤,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正视问题和差距,我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我市是全省贫困面较大的地区之一,全市还有农村贫困人口29.8万,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繁重,特别是东西两山贫困地区仍然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推进“三农”工作,实现全面小康,就是要扎实做好“三农”工作。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完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特色、高端、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稳定提高粮 食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提高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加强气象工作,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在20亿公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加强山水田林湖治理和保护,加快推进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沿黄提灌工程等大水网涉临工程,扎实开展中部引黄和禹门口提水东扩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组织推广节水技术,全年完成实灌面积242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3.7万亩,完成水土保持初步治理面积40万亩。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四个百万亩”基地建设,促进设施蔬菜、优质水果、干果、中药材转型升级、提质提效。扎实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启动西山七县“果畜循环”示范区计划,全面提高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三农”工作,实现全面小康,就是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扶贫开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