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矛盾真的无解吗?
李媛
因为25年前做的烤瓷牙黄了,“患者”砍了曾给他治疗、已退休了的医生30多刀,致其死亡。这样的恶性事件足以成新闻,也难免让人往医患矛盾上去猜想——什么医生乱开药、过度检查、身体留物等,患者变“医闹”……这样的刻板思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家中被男子砍杀事件中,又被苦涩悲愤地咀嚼了一次。
据报道,5月7日,陈仲伟终告不治当晚,广州市民自发组织在医院门口和附近广场进行悼念活动;广东省卫计委则下发紧急通知,要求重点排查有潜在伤医倾向的重点人群,严密防范全省医疗机构暴力伤医事件发生。
事发前,这名患者曾找到陈医生家里,说过要求赔偿,否则同归于尽的话。陈医生报警后,凶手一度被收进芳村精神病院治疗。精神卫生法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后,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及时出具诊断结论。既然凶手已经被收进精神病院,警方是否及时通知到了其监护人?院方是否进行诊断并制定了治疗方案?病人是否合乎出院要求?其监护人或者警方是否知道病人不被收院治疗可能产生的后果? 陈医生走了,大家在悲愤的同时,开始愤怒谴责医闹,呼吁对暴力袭医零容忍。医闹必须谴责,法律也必须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但在警方对嫌疑人的身份和作案动机尚未得出结论前,将这一“武疯子”行凶事件定性为医闹、医患纠纷引发的凶杀案,进而发出“今后谁还当医生”“下辈子再不当医生”的感慨,既激化医患矛盾,也有失公允。
陈仲伟之死,不单是医生群体的悲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这样一个悲剧,也足以引发物伤其类的悲悯共识。这共识应是将所有人导向相互守望、多些理解的起点,而非凭着各执一端的话语宣泄之下的撕裂。伤医事件本就是种悲剧,对社会各方都是伤害,它引发的反思应该是人们更尊重生命、对暴力或隐患的一致警惕。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