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将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这则新闻甫一发布就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9月21日,2017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晋中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600多位嘉宾畅谈我省旅游改革发展大计,共绘文化旅游融合创新蓝图。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我省郑重宣布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起点谋划启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此举被业界解读为“山西首次打破原有的旅游资源块状分布局限,以三大板块贯通全省域,重构山西旅游版图,实现三大板块强势隆升,构建起山西旅游发展的大格局升级版。”
阳平/摄
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那么,回看文化旅游大市——我们临汾,有哪些文旅资源可以融入这一大格局之中?未来又将如何在这一新理念的引领下继续前行呢?
右拥黄河,左枕太岳,这是我市伟大的“地理坐标”。河、山环抱的这方土地,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孕育中华民族的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一路奔腾,流经9省区,却把精魂留给了临汾段。举世闻名的壶口瀑布,回荡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激越豪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溯流而上,宛若“太极图”的乾坤湾则呈现着另一番景象。这天造地设的“一静一动”,完美地阐释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也成为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龙头。千百年来,沿黄四县——永和、大宁、吉县、乡宁的儿女,世世代代用最质朴的情感演绎了黄河风情。四县能否在全省建设“黄河”板块这一旅游大格局下,充分挖掘黄河的博大内涵,凝练黄河风情、民族精神主题,构建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生态黄河的旅游精品线路,值得期待。
举目东望,太岳山作为太行山系支脉,用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世代的太岳儿女,留下了多彩的山水资源,也留下了永难磨灭的红色记忆。今年5月17日,我市安泽、翼城、浮山、古县四县组团,即以“太行山水全域旅游专场”在安徽省合肥市进行推介,签约14个项目、签约总额395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泽县,依托当地优势,加快建设山水田园城和精品旅游县,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等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其人文古色、生态绿色、太岳红色的“三色资源”恰恰契合了我省此番对太行山地区“充分挖掘太行的山水、生态、红色圣地等文化元素”的要求。
当然,临汾的文旅资源不唯此。放眼全市,近年来我市紧抓机遇,依托尧文化、晋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去年市委、市政府确立“文化强市”战略,致力于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来,我市加快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大规划引领、市场化运作,以“中国根·黄河魂”品牌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力推进一批5A、4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乾坤湾、仙洞沟等景区建设,同步推进景区景点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成绩可圈可点。
面对我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的新思路、新格局,未来,我市一方面需要积极思考如何与之进行有效对接,一方面也应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打好“中国根·黄河魂”这一特色牌。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对五千年文明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机遇意识抓好各项任务落实,锐意改革创新,深化旅游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旅游投融资体制、旅游用地供给等改革,推动景区经营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提升旅游品质时,继续念好“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
华夏古文明,人说山西好风光。遥望2018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我市将是主场,我们更多了几分期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