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盛羊业:强力推进12315互帮互助共富小康工程

2014-07-02 06:46: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柴云祥)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弱病残出路何在?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贫困农民如何脱贫致富?如何帮助有志于此的返乡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以“联动发展、共同致富”为理念的尧都区牧盛种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三年实践,结合自身优势于今年启动了“12315”互帮互助共富小康工程,力争用两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扶持100家家庭养殖牧场。目前,该互助工程实效凸显,已经惠及吉县、霍州、尧都等县(市、区)的多家农户。

牧盛羊业合作社监事长王中山介绍说,“12315”互帮互助小康工程是以牧盛合作社作为供养、销售基地,扶持100个家庭养殖场,每个养殖场建1栋标准化羊舍、种2亩高产农田秸秆做饲料、养30只基础母羊、1只优质种公羊,年产羔羊不低于50只,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合作社将对扶持的家庭养殖场在羊舍建设、羊场管理、种羊繁殖、肉羊育肥、奶羊养殖、饲料配制、羊病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程的指导。合作社负责提供优质种羊,饲养过程全程关注,不低于市场价进行回收,完全免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王中山说:“经过长期实践证明,采用‘12315’家庭牧场收入可观,每户年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农民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致富;劳动强度低,适合农村留守老弱人员;秸秆、饲草等农作物废料可以利用,羊粪可以入肥,能够实现农业循环利用。”

牧盛羊业合作社位于尧都区峪里村,该地煤炭、林木资源丰富,半数以上耕地都是山坡干旱梯田,历史上是盗采木材、开山炸石、私挖滥采、小煤窑遍地开花的“重灾区”。陈旧的生财观念,极个别人的富裕,换来的是环境污染、植被毁坏、水位下降。随着传统产业被勒令停产,私挖滥采被严厉打击,当地人为谋生路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弱病残。为了给群众寻找一条劳动强度不大、附加值高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曾任职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中山和时任村干部王国峰一拍即合。经过多方考察调研,成立了牧盛羊业合作社。截至2013年年底,合作社已经投资1020万元,建成了种公羊舍200平方米,育肥羔羊舍5000平方米,育肥羔羊运动场5000平方米,贮青池1404平方米,药浴池一个,购置了养殖、种植机械10台,完善了道路、水、电、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成为一个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养殖场。省羊业协会专家在牧盛合作社调研时明确表示,牧盛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值得推广。

为了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合作社探索运行“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培育优种公羊,统一选育优种母羊,统一配置健康饲料,统一育肥断奶羔羊,统一羊群防疫治疗,统一保护价销售,降低了农民的投入与风险,合作社成立以来已惠及周边1600户以上村民。发展的同时,合作社不断探索适合农村留守人员养殖的模式和规模,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形成“12315”互帮互助共富小康工程的构架。尧都区金殿镇兰村的养殖户郭双学得到合作社帮扶,于2013年2月进入羊业养殖,当年实现收入5万元,他说:“合作社在技术上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在遇到羊病防治时多次上门服务,承诺保护价回收承担了风险。”

王中山说:“除了带动农户共同致富,12315工程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优质平台。”经过合作社与学校的双方协商沟通,牧盛合作社已经成为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先后有20余名大学生在此实习。合作社明确提出:将对实习期满后养殖技术合格、有创业目标的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帮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隰县籍实习大学生乔星瑞在牧盛合作社经过10个月的实践后,掌握了实践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他说:“合作社对实习学生非常重视,重点培养、倾囊以授。通过10个月的实践,自己不仅掌握了疾病防治、饲料配制,还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和销售,具备了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机会。”

“近年来,合作社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12315’共富工程是回报领导的信任、回报乡亲们支持的举措,也是合作社结合实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王中山表示,将全力推进这一互帮互助工程,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