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段碧蓉)日前,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截至6月底,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8.8亿元,为年初计划125.2亿元的54.9%,超序时进度4.9个百分点,顺利实现“双过半”。
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回升,止缓回稳促增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增强,企业效益有所改善;转型成效持续显现,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城乡居民收入双双跑赢GDP。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立足市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作为,保企业、保运行、保服务,一揽子举措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科学研判强化经济运行调节。狠抓工业经济运行。不断加强工业经济监测、预警、研判,及时掌握重点企业每月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等指标完成情况,适时发布各县(市、区)工业经济增长目标进度预警指数,采取针对性措施,极力扭转工业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
促进煤炭产业发展。认真落实省“煤炭20条”、“煤炭17条”和我市“煤炭25条”,全面推进煤矿复工复产;加大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力度,原有5大类、42项涉煤收费项目均按要求进行了清理和规范。成立了临汾焦煤销售有限公司,通过打造信息、物流、仓储、交易一体化的煤炭产运销体系,促进煤炭销售。
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创业和人才培训工作,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出“助保贷”、“惠商贷”等金融产品,开展“送金融进企业”活动。
不断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强化对企业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确保企业渡过难关。组织召开了全市发电企业运行调度协调会、全市工业企业银企对接会。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抱团取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二是全力以赴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撑,作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强大引擎,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破解土地、资金难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领导包联项目责任制、重点项目定期调度等九项机制,努力在重点工程和项目上深挖潜力和空间。
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建项目984个(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全省考核的11项指标中,我市项目储备综合、项目落地完成额、项目投产完成额等6项指标都位居全省第2名。
三是创新驱动深化各项改革。按照全省“转型综改攻坚年”的要求,今年我市确定了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10大项26条改革创新举措,全方位推进各项改革进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积极开展新一轮的项目清理对接,新的行政审批大厅即将投入使用,通过打造“一网多平台”,进一步整合业务,对行政审批全过程实现全方位监督;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县级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给县级审批部门,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国企改革方面,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开发区建设机制改革方面,探索实施了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扩区工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在园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利益分享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明显进展。
四是统筹兼顾推进综改区建设。加快实施我市综改试验“16112”行动计划,特别是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运作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园区建设。目前,“经济带”作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带”内治河、修路、增绿、扩城、聚人、兴产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大西高铁客运站已投入使用,站前广场及景观大道即将全面竣工,滨河东路9月底全线通车,临汾机场力争年底通航,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已经成为临汾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五是多措并举加强“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全市8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和23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项目进展顺利;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开发,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扶贫项目80个、总投资达196.5亿元,目前已投入资金42亿元,建设基地面积175万亩,带动贫困劳动力26.9万人;启动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4—2020年)规划纲要和2014年行动计划,任务已经下达各县(市、区),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
六是围绕重点狠抓安全生产。为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我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强基年”和“知责、履责”活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切实加强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特别是对煤矿实行ABCD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双红线”监管和包矿监管三项制度,提高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