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10年的古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6人。它虽然成立时间不久,机构年轻,人员平均年龄40岁以上,它的人员虽不年轻,却充满激情与活力,它的队伍虽不庞大,却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精兵强将,它的建设直接贯穿着整个古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太岳大地上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为开发,跋山涉水。为了古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发办全体人员牺牲无数个节假日,冒着严寒酷暑,跑遍古县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请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和设计,在省、市农发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确定了第一个农业综合开发地——牡丹之乡的石壁乡。并研究和制订了古县省立项农业综合开发第一个三年规划。为使蓝图成为现实,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组,农发领导组多次深入开发现场,在石壁乡党委、政府及项目村的密切配合下,实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组织上保证了农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搞建设,聚精会神。从项目立项开始农发办工作人员就依据规划、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尤其是在项目实施的第一年要干好两年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为此,农发办工作人员不畏烈日炎炎、不畏凛冽寒风战斗在工程第一线,他们走千家、入万户,宣传开发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农民的思想工作。与农民促膝谈心,急农户所急、想农民所想,使开发政策深入人心,使农发工程符合民意。为了让农户耕地方便,他们从乱石滩杂草丛中开路,为了摸清地形地貌,他们先用自己的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为此腿上的划痕流血了,脚上磨出了血泡,但他们从没有叫苦叫停。为了赶进度、赶工期,他们在农村安营扎寨,与工队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使农发项目顺利展开,农发工作迈出了喜人的第一步。
谋发展,打造精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机房、永久性标志牌等设施全部按照仿古建筑来设计,增添了项目区的人文气息,做到了项目区与三合牡丹景区的自然融合,为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整合捆绑支农资金,把农发资金与现代化农业示范观光园建设资金、支农整合资金有机整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向农业产业化方向的发展。三是在工程设计上注重实效,如在常规消力池的基础上,采用了部分预制混凝管代替现浇消力池的模式,通过改造,既简化了施工难度,又节省了用地面积。通过农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下一步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成立两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7900亩;铺设机耕路15.5公里;建设电灌站4座;营造农田防护林94.6亩;科技示范推广1400亩;旱作农业2815亩;改良土壤2500亩;发放良种11250公斤;培训农民4800人次,项目区真正实现了“田能灌、车能行、林成网、水相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改变了农村过去落后的生产面貌,真真切切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讯员 李文丽)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