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

2013-01-21 08:28: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要更加重视和保障民生,努力打造人民幸福家园……”2012年年初,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言犹在耳,事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和喜人数字更接踵而至:作为全省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之一的新农保工作,我市已于2012年7月提前半年实现了制度全覆盖的目标。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市新农保覆盖人群为176.46万。惠民政策喜人,惠民阳光普照!在做大我市“经济蛋糕”的同时,让这块“蛋糕”因为添加了更多事关民生的配料更“可口”,让分享这块“蛋糕”的人因为被关注所以更幸福。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市在全力推进新农保全覆盖的征途上,每一步都踩得坚定且扎实。

“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对于‘新农保全覆盖’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使这项有利社会稳定、迎合群众期盼的政策变成行动、结出结果,必须讲求方法论,要有章可循!”全省人社会议之后,我市人社局随即在全局范围内召开了全力推进新农保全覆盖的专题会议,提出围绕新农保全覆盖,要积极推进“经办能力效能化”、“经办管理规范化”、“经办服务人性化”的“三化”建设,吹响了号召全市各级人社部门以“三化”建设引领我市新农保从制度全覆盖走向人群全覆盖的“集结号”。

2012年3月份开始,市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开展日通报制度加以调度。县、乡、村各级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纷纷不甘示弱、各显其能,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好机制、好做法层出不穷:古县配置了新农保信息查询机,侯马市实现了部分乡镇新农保银行代扣代发,霍州市在经办服务窗口配备了饮水机、近视镜、老花镜、急救药箱……2012年7月份,我市新农保实现制度全覆盖,全市17个县(市、区)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10万余人骤增至近200万人,全市60周岁以上领取基础养老金的人数达到40万人,工作量猛增为原来的20倍还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办公场地、基础设施、人员编制等建设的相对滞后,经办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务实办事、高效办事、把事办好”的水平和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经办能力,我市人社部门从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信息网络和档案管理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了相关工作:县一级经办机构按照决策、管理、执行、内审层次要求,设置征缴、财务、待遇核定、计算机维管、数据录入、档案管理、稽核调查、统计信息等内设科室(岗位),使各项业务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做到内部工作既流转顺畅又相互制约;出台了《岗位职责》《责任追究制度》《基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办法规定,力争实现管人、管事用制度说话;针对“计算机联网、软件管理具有特定路径,能有效防止人为恶意更改数据”的优势,大力开展现代化办公手段开展工作,目前市、县两级经办机构之间全部使用专用光纤联网,县、乡之间4兆外网连接,部分人口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经办点也接入了网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按照人社部、国家档案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在城乡居民参保登记时,实行“统一建档,县、乡、村分别管理”的办法,逐人、逐村、逐乡整理完善,确保“只要有档案,排解各类矛盾不再难”。

全市各级经办机构基本实现了经办能力效能化,为城乡社保全覆盖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襄汾县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启动资金592万元,确保县、乡、村三级经办机构办公场、设施、人员、经费“四到位”;永和县人社局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将经办机构规格提升为副科级,促进了县经办机构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在相关各部门及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全力以赴下,全市各农保中心迅速行动,加班加点,仅用了13天时间就取得了突出成效,4个未上线试点县(市、区)全部安装软件实现上线,7个县数据上传实现零突破,全市录入率由10%跃至64%,名列全省第5。截至目前,全市入库率已达90%以上。

“三化”建设的扎实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蓬勃开展。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市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6.46万人,养老金足额发放率达100%。

       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李娇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