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韩晓芳)五保对象日常管理和服务照料难度大,从浮山县入户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大多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自救能力差,居住分散,流动较为频繁,大多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动态管理难度大。加之一些五保对象性格孤僻,不易合群,有的五保对象虽有亲友资助,但难以做到尽心尽力。少数五保对象因重病、残疾或高龄导致生活难以自理,因此,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日前,记者前往浮山县采访,了解到浮山县的五保供养工作有值得借鉴之处。
浮山县共有五保对象600多人,为了更好地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2005年以来,浮山县先后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所县中心敬老院、4所乡级敬老院、26所村级五保院和一所民办夕阳红公寓,建立健全了五保供养体系,集中供养了100多人,占五保对象的17%左右。
2004年,浮山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低保,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该县结合山区县的实际,探讨多种形式的五保供养措施,专题研究五保对象的管理和供养问题。在抓好乡镇敬老院的同时,针对五保对象居住分散、恋家、恋村的特点,就建设村级五保院,方便五保户居住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在抓好一个中心敬老院和四个乡镇敬老院的基础上,浮山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了以寨圪塔乡为试点的村级五保院的建设工程。
为了加快敬老院和五保院的建设进度,浮山县民政局在对全县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状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两院”建设的总体规划。本着“方便生活、节约资源、便于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在全县的东、西、南、北四片新建和改建了4所乡级敬老院,以片和片之间的盲处建立了26所村级五保院。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占地面积215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21平方米,房屋总计295间(孔),总床位225张,拥有固定资产664万元。
五保院的选址利用的是撤村并组后闲置的学校等集体房产,采用的是民政拨一些、社会筹一些、义务工投入一些的做法,不设工作人员,让本村的五保户自愿入住,互相照顾。鼓励村民、学生上门帮助服务,这样既解决了五保户的住房问题,又绕开了五保户集中供养服务人员经费紧张的难题。4所乡级敬老院和26所村级五保院的建成,创新了五保供养的山区模式,走出了一条不改变五保户传统生活习惯、入院不离家的新型五保供养的新路子。
五保院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在浮山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彻底解决了五保户的住所破旧简陋问题,提高了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确保五保老人住有其屋、吃有其源、乐有其所;二是有利于对五保户的服务管理,由于五保户居住在本村,乡村干部对情况了如指掌,便于管理,形成了村管理为主、县救助为辅,五保户集中居住、独立生活的模式,从而减少了政府在管理上的负担;三是五保院建在村里,不离本乡本土,适应五保老人的生活习惯,同时方便乡村、邻居和村级组织照顾老人。
要使这种模式能继续健康发展,管理是基础,服务是关键,监督是措施。为了能让广大五保工作者尽职尽责,尽心竭力地为五保供养对象服务,在改善五保对象居住条件的基础上,浮山县民政局统一组织,对服务者进行岗前培训,首先从提高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入手,教育引导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带领大家走出去参观、学习,为进一步搞好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规范敬老院、五保院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浮山县民政局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服务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制定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落实执行情况,使五保管理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服务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在落实五保对象的待遇上,对于集中供养者,除了落实上级拨付的供养资金,县民政局还给每个人每月50元的补助,同时每年还有不低于800元的实物补贴,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五保对象的居室内有沙发、彩电、衣柜,同时,院内文体娱乐设施、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并配有保健专柜,备有常规用药,以方便居民使用。每年,县民政局还至少组织他们免费体检一次,使工作人员和居民自己都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心中有数。
对于分散供养者,浮山县民政局多次下乡走访,通过当地政府和村委会,推行将五保对象的口粮田由其村民小组承包或其亲友承包,承包价根据当地实际评定,并将这些钱全部按时交由五保户使用。县局在春节前安排慰问时,再给五保户解决面粉和被褥等问题,其供养标准在上级下拨的基础上,地方也给予一定的现金和实物补助,确保他们吃、住、穿、医、葬五个方面得到保障。针对五保对象看病难的问题,浮山县民政局全额资助农村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纳入大病医疗救助,实行政策倾斜、全额救助,五保对象去世后一次性给予1000元的丧葬补助。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