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没有商店,吃的油盐酱醋,用的洗衣粉、肥皂等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要去15公里远的县城购买。我们老两口出行不方便,缺啥只能让儿女抽空往回买,遇到孩子们忙不过来的时候,家里经常是缺这少那的。自从2011年村里有了便民商店,我们走几步就能购置许多东西,非常方便。”对于今年已经66岁的汾西县永安镇赵村村民苗会民和他的老伴来说,村里的便民商店带来的便利着实让这老两口感受颇多。其实,在我市的许多农村,便民连锁商店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已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2011年实施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工程以来,我市商务部门把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工程作为“扩消费、惠民生、促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借助国家、省、市的相关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了全市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顺利完成了该工程。2012年,我市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工程目标任务442个。截至2012年9月底,全市442个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建设和改造任务已全部建成,全市宜建行政村已实现100%全覆盖。分别为:襄汾县30个、翼城县22个、浮山县98个、洪洞县100个、霍州市11个、古县14个、汾西县22个、蒲县45个、乡宁县22个、隰县10个、永和县40个、大宁县52个。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之初,市商务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密切配合,宣传国家、省相关政策,引导承办企业转向农村市场。承办企业从当初的疑虑、试点转变为现在的自愿申请、积极加入,目前已有20多家大中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的行列。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先大后小、先城郊后边远的顺序,科学规划,逐年、逐步推进,边建设、边巩固、边获取效益,并从2011年开始实施宜建行政村全覆盖,目前,一个覆盖到全市2900多个宜建行政村的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农村便民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承办企业密切配合,不断发展壮大。建设农村商品网络体系要求以当地的大中型流通企业为龙头,以现代开放的经营理念、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农村建设和改造便民店。我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承办企业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改变营销模式,把自身的销售网络向农村延伸,逐渐占领了农村市场,市场占有份额、品牌话语权、利润和效益不断扩大,自身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六年来,有3家企业新建了设施功能齐全的物流配送中心,6家企业对原有的配送中心进行了改扩建,设施功能更加完善;全市新增配送中心面积3.4万余平方米,增加配送车辆100余辆;实施配送使企业扩大销售6.6亿元。
农村便民店形象规范,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经过建设和改造的便民店,根据商务部规范和省全覆盖要求,由承办企业统一门头、统一配置货架、统一配送,建立了加盟制度、配送台账制度、商品溯源制度、商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店容、店貌大为改观、商品更加丰富、陈列更加合理、销售大幅增加,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
全市农村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加。在政策扶持、部门引导和监管、企业投入的努力下,我市农村消费环境不方便、不安全的状况大为改观。农村商业网点由原来的传统“夫妻店”模式逐步转变为开放的“小超市”模式。便民店改善了当地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了农村消费。据统计,经过改造的便民店销售额比改造前增加15%左右,六年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的便民店拉动农村消费10.9亿元,安排农村就业4300余人。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确实达到了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市场、农民得实惠的目的。
记者 鲁剑 李卫红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