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筑覆盖城乡的平安网络,让百姓的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2012年,我市以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为着力点,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平安临汾创建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撑起一片晴空。
创新体制机制严责任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责任制是综治工作的龙头工程,直接关系到各项综治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在落实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上,市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市委书记罗清宇亲自与17个县(市、区)、58个成员单位签订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五部委在指导各级领导综治责任制落实上,密切配合、严格把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在干部晋职晋级、表彰奖励时坚持征求综治部门意见。我市还建立了市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个成员单位联系一个治安重点乡镇,指导、协调、督促、帮助“联系点”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并发挥职能优势,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严格落实综治责任查究机制,对发生治安责任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责任查究,2012年,全市共“黄牌”警告基层单位6个,实行一票否决3个,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安泽县“三网合一、三级联动”的做法即“311”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入编首部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并获得2012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突出重点探索新思路
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止步。2012年,我市确定了44项重点工作,坚持试点带动、项目推动,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办法、新思路,努力提升社会管理和建设水平。
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我市大力推广试点经验,在城区推广了侯马市“强化三项职能、规范四个管理、做好五大服务”的“345”工作法;在矿区全面推广了乡宁县“矿区管理社区化、暂住人口常住化、涉爆人员重点化、数字居住一卡通”的“三化一卡”工作法,并对租赁房屋和流动人口实施信息化管理,开展了“两普查、两落地”活动,确定市公安局直属分局、安泽县公安局为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共核实人口信息82715条,采集建筑房屋信息4126条,清理整顿并编制街路巷6284个,编制各类门牌148199个。各职能部门还积极为流动人口服务,劳动部门免费为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和岗前培训;计生部门免费提供药具,为育龄妇女免费检查;教育部门着力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
在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我市结合实际,按照“管理合法、严打非法”工作思路,强化民爆物品管理,确定了10个涉爆重点乡镇、50个涉爆重点村,开展了“查处打击、宣传攻坚、隐患排查、清查收缴、追逃管控、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督导检查”七项攻坚战,共查处涉爆案件1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6人。襄汾县还探索出了“网格化、标识化、社会化”的民爆管理新思路,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民爆安全管理的新路子。同时,围绕环境建设年,我市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对市区的违规停车、随意调头、酒后驾驶及客运车辆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共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5145起,设置醒目交通安全提示标牌109处。我市还全面推行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在街道办事处以社区为单元,在乡镇以村为单元,划分出消防安全管理网格,对网格内的单位、场所、居民楼院、村组实施动态管理,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消防管理网络。
在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方面,我市精心打造“组织机构网格化、教育矫正规范化、监督管理多样化、工作队伍专业化、矫正工作社会化”五化管理体系,建立了社区民警、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村(居)委会负责人、监护人、邻居“五管一”的帮教小组,共接收社区矫正人员3245人,解除社区矫正人员906人,在册2339人,无一人脱管漏管。
在加强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方面,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健全网上巡查机制、畅通网上民意诉求渠道等方式,我市大力推进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建立了网络建设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先后处置各类网上有害信息4183条,收集上报互联网信息952条,查处违法案件8起。
打防结合铺网建平安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我市先后开展了“春季攻势”、夏季多发性犯罪专项活动,深入推进打黑除恶、命案侦破、打击“黑恶势力、打击团伙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开展了“四类地区”、“九小场所”、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重点整治“三项战役”,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深入细致排查,共摸排重点区域1339处、重点部位1834处、重点行业场所2510处、重点人员1775人,破获“四黑四害”案件7起,排查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1278余处,排查治安乱点216处。尧都区还对城乡结合部的非法传销活动进行了大力整治,端掉了15个非法传销窝点,全市治安秩序良好,刑事案件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大力强化防控体系,加快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建设,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在巡逻防控工作中,加大对身份不明、无固定住所、形迹可疑、携带危险物品等重点可疑人员的盘查,在农村大力推广“十户联防”和“平安互助”工程建设。并大力发展治安巡逻队、治安信息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广泛开展了看楼护院、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群防群治活动,提升城乡治安防范水平。
大调解排纠纷筑维稳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我市进一步充实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切实加强了市矛调办、县乡调处中心、村级调委会、村民小组调解员等矛盾调解队伍建设,着重在劳动争议、医患纠纷、房屋拆迁、交通事故等多个领域建立行业性调解组织,全市建立了15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各县(市、区)均建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乡镇一级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中心156个,覆盖率达89.7%;其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924个,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
同时,以国有企业改制、复转军人安置、涉法涉诉案件、煤矿体制改革、城市拆迁等热点问题为重点,我市开展了百日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对排查出的问题全部建立台账,实行领导包案(包信访、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把各类苗头和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襄汾县襄陵镇还建立了村干部找事、村民问事、集体议事、公开办事、回访查事、定期评事“六事制度”,着力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夯实基层基础强保障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治本之策,是保证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去年,我市把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市县级中心建成4个,乡级中心建成40个,村级中心建成390个,社区中心建成61个,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同时,开展了综治宣传暨爱路护路宣传教育活动、“送法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综治宣传活动,并在《临汾日报》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综治委更名的背景及更名后的职责任务设立了“综合治理专访”栏目,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集中宣传综治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浓厚氛围。
此外,我市积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扩大信息员队伍,在原有信息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五老”(即老干部、老军人、老记者、老教师、老退休职工)、“五员”(即治安联防员、社区保安员、出租车驾驶员、环卫保洁员、网络监管员)当中选聘部分信息员,增强群防群治基础力量,并通过对信息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员搜集信息的主动性和工作能力,使广大信息员按照“主要敌情全覆盖、主要社情全掌握、主要危害全预防”的目标开展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为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 张玉萍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