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彦章)近年来,吉县大力推行精神激励,谱写传唱县歌、推动文化机关建设,广泛开展“爱心集结”志愿服务行动,在干部中深入开展讲良心、公心、责任心、感恩心、敬畏心“五心”教育,建立辖内“病弱探视”制度,大力树立“道德吉县”标杆,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做强做大苹果产业,为全县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凝聚了正能量。
吉县大力度推进90项重点工程建设,包括“从黑转绿”、投资7.8亿元的人祖山旅游文化开发工程,也包括“从小转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由霍州煤电集团投资150亿元的煤电材一体化项目。短短的三年时间,投资2亿元建起了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开设6个专业的吉州职业学院;投入资金5.6亿元的吉州新城已拔地而起;投入上亿元建起了二级甲等新医院;投资7000万元实施清水河综合治理、环城绿化等生态工程,力推城乡生态化建设。全县实行高中生免费上学,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车,为农民办理了地质灾害保险。
吉县创造了财政强县的“三年跨越”,而且还实现了产业富民的“三十年坚守”。财政总收入在连续3年增幅名列全市第一的基础上,2012年完成2.4亿元。苹果产业历经30年发展,历届县委、县政府换人不换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历经打基础、扩规模、提品质、拓品牌四个阶段,正是发扬了吉县风格的“右玉精神”,才造就了苹果产业的辉煌。目前,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占总村数的82.3%,82.1%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今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苹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家有6亩园,收入10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吉县农民以这样的顺口溜传递着因苹果发家致富的喜悦。该县也荣膺“山西投资环境创优县”,并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一县一业先进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先进县”。
吉县人禀承了黄河壶口的性格特质,既坚韧又奔放,正是这种精神才使贫瘠了千百年的黄土地焕发了活力。而把这种性格激活的是该县四套班子团结合作、奋发进取、扎根群众的团队精神和优良作风,以及在广大干群中植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县委书记毛益民认为,“为官一任,不仅要发展一方、造福一方,而且更要教化一方”。为此,县委要求乡村干部对辖区的“住院病人”进行探视帮助,干部和群众的心近了;表彰奖励道德模范,道德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如诚实守信的芦来柱被评为临汾市十大道德楷模、山西省道德模范;拾金不昧的环卫工人王青凡捡到10万元归还失主,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这些成了吉县道德的风向标,也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正能量,更是吉县之所以阔步转型跨越发展的最好诠释。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