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精品农业土生金

2013-02-05 08:32:59 来源:人民日报

    侯马人多地少,不是农业大县,但通过打造“乡乡有园区、村村有产业”的现代精品农业格局,让每一寸耕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新年伊始,奔走在山西临汾侯马市的土地上,听得最多的词儿是“精品农业”,感受最真切的是“土能生金”。
    “要干就得干精品。为啥?同样一亩地,收入一年顶得上老做法的5年。”站在高村乡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的仓储库里,快人快语的马阁把一年的收入账算得门儿清:她家3口人,在合作社承包了20亩地种植山药,一亩产山药5000斤,筛选加工成品3000多斤。去年普通山药每斤批发价2元,铁棍山药每斤批发价5元,除去每亩1000元的成本,平均每亩纯收入不少于1万元。
    高村乡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瑞华本是搞汽车修理的,看到现代精品农业巨大的投资潜力,毅然转行创办了山药种植合作社。去年,她按照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得到了1000亩农户流转土地。合作社自种了500亩,剩余500亩承包给十几家种植户经营。按普通山药每亩保守纯收入3000元算,合作社一年的纯收入也超过了300万元。
    “精品农业真正是一举多得,合作社经济实力壮大了,农民赚钱翻番了。”村民原来靠传统种植,每亩年收入也就300元上下,现在不仅每亩净得500元,还可以不离家就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
    “每天可收入30多元,加班每小时还给5元,中午还管饭。一个农家妇女不离家能挣这么多,还要干啥哩。”50岁的狄巧珍一番话引来大伙一片笑声。她是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工人,全家5口人,丈夫在外打工,她每年有近8个月在合作社打工,收入近万元,还不误操持家务。
    在侯马,像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这样的精品农业园区已有10余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6个,实现了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基本形成了“乡乡有园区、村村有产业”的现代精品农业格局。
    张少村是晋南闻名的“西瓜村”,目前,全村大棚西瓜已超过2000亩,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万元以上。“俺这些年靠种植大棚西瓜,盖起了楼房,还给儿子娶了媳妇。”52岁的董瑞利乐呵呵地说,他家去年的8亩大棚西瓜,又纯赚6万多元。
    小里村晋南娇葡萄种植合作社引进葡萄新品种“斯维特”、“金手指”等,带动全村农户种植优质葡萄1600余亩,每亩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163户农民直接受益。村委会主任孙建忠自豪地说,合作社已初步建成一个集设施种植、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精品葡萄农业园。
    毗邻的凤城乡河东村则是远近闻名的“蘑菇村”。目前,全村发展大棚189个,占地160多亩,引进地植鸡腿菇、双孢菇等6个新品种,并推广香菇工厂化制菌、反季节栽培,形成了香菇年产量50多万公斤、产值600多万元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地,产品畅销山西并远销湖北、河南、福建等地。
    市长李建国介绍,侯马人多地少,不是农业大县,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精”。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近两年全市农民增收势头强劲,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8360元。“土能生金,我们就是得做好精品农业文章,让每一寸耕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人民日报记者 刘亮明 冀业(摘自2月3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