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实践证明,襄汾县“一四三十”战略符合襄汾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该县《关于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保持总体思路不变,继续坚持“一四三十”战略,也就是强化招商引资一个引擎,夯实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宜居宜业新区、帝尧文化之都四个基础,提升安全生产、生态建设、社会管理三个水平,突出抓好“七个十”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通过全面深化2011年提出的“一四三十”战略,引领襄汾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四三十”战略是襄汾县委、县政府根据该县发展现状,审时度势、充分酝酿,广泛征求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与社会各界人士协商而制定的,符合实际,彰显成效。即便在形势严峻、发展压力非常沉重的2012年,襄汾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完成128.6亿元,同比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82.1亿元,同比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1.8亿元,同比增长3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7亿元,同比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93元,同比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76元,同比增长14.9%;财政总收入达到13.86亿元,顺利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调控任务,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明确了实现这个目标的两大支撑,就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要翻番。结合这一目标,襄汾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到2015年跨入中部百强县行列,到2020年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此基础上,襄汾县委、县政府对“一四三十”战略进一步丰富和明确,使各项指标进一步量化、具体化,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襄汾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该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襄汾县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其中,指导性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95.2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2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3亿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完成15.73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92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84元,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约束性指标是,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9%,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0.02%。
强化一个引擎。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促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狠抓项目储备,着力储备一批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类项目,全年储备项目不少于65个。坚持开展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多种方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精心组织3次以上襄汾专场推介会。全年签约项目40个以上,签约金额180亿元以上。健全招商引资考核机制,量化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引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四套班子领导包建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制,强化项目跟踪服务,着力破解难题,为项目落地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夯实四个基础。一是夯实现代农业基地基础。认真落实“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要求,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确保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粮食安全工程。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打造八个农业示范园区、两个生猪养殖基地、三个万头生猪园区和一个百万只肉鸡养殖园区。新增设施蔬菜6000亩,中药材发展到9万亩,果树面积稳定在12万亩。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打造知名农业品牌,加快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二是夯实新型工业强县基础。重点抓好焦化行业、钢铁行业的整合重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逐步摆脱焦铁独大的粗放发展模式。强化园区建设,创优发展环境。
三是夯实宜居宜业新区基础。按照全市“一城三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安排部署,统筹城乡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大“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力度,加紧推进汾河深度治理和一般治理,全力实施滨河东路建设。继续坚持“东提、西扩、北推进”的思路,持续引深大县城建设战略,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推进特色城镇化发展,支持汾城、邓庄实施全省首批“百镇建设工程”;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申报,完成省级重点推进村的相关规划和“四化四改”、“六个一”工程建设任务,继续抓好“两区同建”试点工作,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四是夯实帝尧文化之都基础。要继续坚持“一三四七”文化强县建设总体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力度宣传造势,重特色培育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抓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该县各景区、景点的建设,扶持天塔狮舞、剪纸和面塑等民间技艺传承发展,支持晋作家具、锣鼓制造、丁村土布等文化产业形成规模。
提升三个水平。一是引深专项整治活动,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实现突破。认真落实全市“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年”安排部署,牢固树立“抓经济是抓发展,抓安全生产也是抓发展”的理念,落实安全责任,加大整治力度,强化建设标准,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二是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优化空间布局,严格耕地保护,控制开发强度,持续引深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保持高压态势,突出巡查重点,进一步稳定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狠抓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电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耗;严把行业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整治环境污染,实施造林绿化。完成“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襄汾段护岸林、塔儿山生态治理封山育林、东西两山干果经济林等八大造林工程,完成营造林3.2万亩。
全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三是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管理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调整学校部局,健全社保体系,提升健康水平,强化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强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做好全省首批社会服务管理重点县建设工作,实现全县1800个基础网格的网格员终端动态服务管理目标。畅通诉求渠道,净化网络环境,持续开展“丁陶净土”五号、春季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抓好“七个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是建设的根本、转型的关键、发展的动力。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襄汾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了“七个十”重点工程项目。包括实施好太钢集团星原钢铁公司改造提升项目的规划报批等十大招商引资项目,万亩葡萄园及尧京酒庄建设项目等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巨成100万吨焦化整合改造提升项目等十大工业项目,公安局指挥大楼及天眼工程等十大业务办公用房项目,滨河公园住宅小区等十大城市建设项目,县医院河西新院住院楼建设等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等十大民生项目。真正重视项目,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襄汾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推进的步伐有力坚实。新的一年里,襄汾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向着既定目标,大步前进。
通讯员 赵永星 沈宗珍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