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全力推进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

2013-07-22 08:00: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盛夏时节,襄汾县汾河上游段河势趋于平稳、水流蜿蜒曲折、河槽深浅交错,大片的高羊毛、黑麦草、早熟禾给河滩披上了一层绿装,两侧平坦的堤面、成排的林木,构成了一幅绿色的景观。临近汾河东岸,滨河东路的建设正在紧张进行,汾河两岸广阔的区域内,一个个工业园区、农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和小城镇正在崛起。
这就是贯穿于襄汾县南北的汾河近一年来发生的变化,这就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在襄汾取得的成果。
建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大局、对接全省综改试验区建设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部署。去年以来,襄汾县委、县政府瞄准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襄汾段建设成“一条绿色带、生态带、经济带、城镇带、文化带,长远发展的潜力带、增长极”的目标,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多方给力、全力推进。

科学规划,项目支撑

襄汾,作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域,县委、县政府把“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这一标杆工程充分对接,确立了“转型跨越迈大步,进军中部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襄汾经济社会发展向“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宜居宜业新区、根祖文化之乡”转型。以推进“四大转型”为主抓手,以狠抓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对汾河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规划。
一是围绕农民增收,深化结构调整,建设沿汾河走廊现代农业示范带。坚持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主攻方向,以打造全省、全国优质农畜产品和深加工基地为目标,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和建立现代农业新模式。重点建设尧京葡萄、陈郭设施蔬菜、襄陵西红柿等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中药材生产加工、“一县一业”生猪养殖2个基地,扶持天美食品、三盛合酿造等10个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惠圆”面粉、“三盛合”小米醋等10个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转型升级,建设沿汾河走廊新型工业集聚地。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经济发展循环化”的思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抓高端、全循环”,加快焦铁产业的整合重组,推进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工业经济多元支撑的格局。强化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河西煤化工园区、河东冶金焦化工业园区等六大工业园区。把襄汾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焦化、钢铁、建材基地和全国优质铸造基地。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扩张,建设沿汾河走廊宜居宜业先行区。坚持“东提、西扩、北推进”的思路,加快县城西扩、北扩路网工程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打造半小时通达尧都、洪洞生活圈。加大住房、就医、上学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汾城、邓庄、襄陵等小城镇建设和新城、景毛等乡镇的“两区同建”项目区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乡镇、商贸乡镇、旅游乡镇、生态农业乡镇和历史文化乡镇。
四是实施旅游开发,振兴第三产业,建设沿汾河走廊根祖文化增长极。在全省根祖文化旅游的总体思路下,突出“根祖圣地·文化襄汾”主题,按照“文物是基础、发展靠旅游、升华在节庆”的发展思路,以“深挖内涵、打造载体、着力宣传、产业兴县”为路径,以办好帝尧文化旅游节等7个节庆活动为推力,推动五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表现力。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项目是关键支撑。襄汾结合规划每年确定“七个十”重点项目,按照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六位一体”的总体工作要求,动态调整,加快建设。今年以来,全县共引进新兴重工、广东中惠源等项目41个,签约投资额260.35亿元。全县68个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完成了序时进度,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夯实基础,精心施工

建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道路交通建设是基础。2010年开始,汾河襄汾城区段就已经开始治理,如今,滨河公园已经建成开放,成为襄汾县城的“新地标”。去年9月以来,襄汾加大城区段后续工程、汾河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和滨河东路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夯实“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的基础。
汾河生态治理襄汾段一期工程治理长度20.24公里,总投资5.75亿元。项目开工以来,县    委、县政府加强领导、成立项目部,项目主管部门紧紧抓住项目管理、施工进度、工程质量3个环节,保障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在项目管理上,实行了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使项目建设规范进行。
在工程进度上,全县上下克服雨雪、上游来水、沙尘暴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多次同市治汾指挥部、投资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对接沟通,明确了施工工序、施工标准。探索、理顺了资金筹措、兑付渠道,全力搞好了上下级之间、项目部之间、参建各部门之间三方面的对接,各级各部门各尽职责又密切配合,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劲,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在工程质量上,甲方代表和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等进行全程监督,严把工程材料关、施工关和验收关。以施工队伍自验、施工方技术员复验、甲方代表和监理共同验收的验收制度保证施工的质量。对人员守岗、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隐蔽工程施工,阶段性质量检查验收和履行整改通知等方面制定了详细合理、便于操作的奖罚规定。项目部抽调专人组成考核组,定期、不定期对各标段施工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有不坚守一线岗位、工程进展落后、工程质量不达标等情况的标段,参照制度规定予以处罚,对能明显促进治汾工程进展的建设性建议予以奖励。使各标段技术负责人、施工单位负责人树立起了“比、学、赶、超”意识与“争一夺冠”的理念,全力以赴奋战汾河滩。
与此同时,紧临汾河东岸、连接襄汾县城与临汾市区的滨河东路开工建设。滨河东路北起尧都区与襄汾交界,全长12.617km,总投资为8.8亿元。主要建设项目有:路基土石方,路基排水管道、路基防护、大桥、涵洞等。截至目前,已完成挖方12.75万立方米、完成填方60万立方米、沿线涵洞已经开挖、桥梁碎石桩完成6200根,桥梁桩基已经进场开始施工,基础层已基本完工。

多方给力,提供保障

为确保“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襄汾段的建设,襄汾县委、县政府多方给力,在组织、作风、机制上提供了保障。
在组织保障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内的工程项目,全部由县级领导包建、职能部门牵头、专职人员全程负责,跟踪办理相关手续,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动态掌握建设进度,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早日投产投用。同时,出台了《人才工作服务“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了1000万元的人才专项基金,每年拿出200万元奖励各类人才;引进农业、工业、城建、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1213名,其中高端人才76名。
在作风保障上,深入开展“访、知、解”集中走访活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体察民情、倾听民声,解决了群众反映的486个热点难点问题。在滨河东路建设中,有关乡镇和部门的党员干部主动登门、耐心工作,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11个村1532亩的土地流转任务。从严整治“庸懒散奢”现象,严肃查处“吃拿卡要”行为,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增加了个性化、差别化考核指标,加大对“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任务的考核权重,对在“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形成了“以发展定优劣、以实绩论英雄、以作风议进退”的工作导向。
在机制保障上,创新土地征用机制,出台了《土地收储办法》,建立了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10项用地新机制,建设用地供地率连续3年达到100%,有效地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土地高效利用示范县”称号。积极创新项目建设机制,灵活采取BT、BOT等新办法,解决了汾河水网建设和两岸路网建设20亿元的资金问题。积极创新融资机制,成立了县建设投资公司,搭建了融资平台,累计融资6.3亿元,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严把施工质量和进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六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对“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布局的70个重点工程项目,全部实行了县四套班子包建责任制度、绿色通道制度、24小时服务制度、月督查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通讯员 张建华 邓文斌)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