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鹏 陈沛)八月的蒲子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企业到田间地头,从“高、大、上”工程到“新、小、微”项目,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今年以来,蒲县紧紧围绕全市“四个年”活动要求,明确“一二四三”总体工作思路,抓项目内容引领改革创新,抓项目建设助力转型攻坚,抓项目内涵推动环境提升,抓项目成效倾情服务群众,为全县经济社会撑开崭新发展空间。
农业调产呈现新势头。土地流转点燃农民创业激情。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该县通过实施土地流转示范项目,把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同时通过土地入股、承包等形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为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该县立足于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县,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工作,最大化土地经济效益和农民权益,农民的土地有了新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今年我们4个人合伙又在红道乡流转了400亩土地,”在山中乡陈家庄王喜明家中,他高兴地说,“现在土地很抢手,我们不得不去其他乡镇找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目前已流转土地2.23万亩,今年新增2481亩,土地流转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可。走特色种养之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要增收。在市场倒逼机制下,农民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经济思维,解决发展问题、增收问题,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原动力作用,群众成为创业致富的真“英雄”。在蒲城镇曹家庄等地实施果园谷子化控间苗技术3000亩,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3200元以上,比传统种植的谷子每亩高出了近1000元,真正向科学种植要出了效益。乔家湾冯南庄肉驴养殖,规划年出栏肉驴1800头,预计利润700万元以上,可安排就业200人;古县河畔村国盛肉牛养殖,存栏110头,年底可达200头,利润可达70万元以上;克城连捷山、太林碾沟连翘种植分别发展到360亩、115亩;黑龙关麻家沟中药材种植基地将荒地转化为林地4000余亩、耕地1000余亩,大力发展牛羊养殖、林下经济、药材种植,预计可实现产值380万元,利润120万元,扶持农户21户,人均收入可达2.4万元。核桃、马铃薯“两个十万亩”由规模发展向精细管理要效益。山中乡实施8000多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通过高接换优,亩产将从150公斤增加到200公斤,亩均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4000元;蒲城、红道分别在曹家庄垣、西坪垣核桃基地实施精细化管理,禁种高秆作物,核桃幼苗长势明显好于往年。精细化打造的“美红紫”马铃薯品牌,今年试种了2000亩,价格是普通薯的数倍,有防癌、保健作用,适合现代人健康理念的要求,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产业转型释放企业活力。在蒲城镇古坡远景新型建材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一片机声隆隆的景象。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新型建材原料为80%煤矸石和20%粘土,产品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优点,是国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政策的首推产品。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量可达5000万块,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利润300余万元,同时可安置当地5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及20余辆运输车的运营。在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中,该县针对煤炭产业链过短过窄、结构趋同问题,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太原煤气化华正煤机检修项目,投资4400万元,主要为东河及周边煤矿提供煤机检修和服务,是大集团实施非煤项目的典型范例。面对煤炭下行压力,该县围绕煤电材、煤焦化、煤电化等产业链,积极提升非煤产业比重,企业活力逐步释放。总投资8.6亿元,实施大唐100MW风电项目,计划年内完成升压站建设和15台风电机组安装任务;总投资7.7亿元,实施龙祥干法水泥二期日产4500吨熟料项目,目前已订购90%设备;总投资8000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和总投资2980万元的年产4万吨饮用山泉水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上,棚户区改造项目鹿城山水小区5栋住宅楼年底基础工程将全面完成,项目建成后,直接惠及近200户居民;拉大城市框架的滨河大道二期项目,路基回填和管网铺设已完成;完善城市功能的西关农贸市场项目,即将投用;即将完成的锦绣公园、平安公园项目,加之已投用的迎宾、翠屏、蒲伊公园,对于增强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小城镇建设上,乔家湾乡2万多平方米的永安花苑5栋住宅楼已拔地而起,这仅是乔家湾“百镇建设”里的一个项目。另外还涉及基础设施、环境整洁、生态建设等22个项目,9项已完工,8项开工,投资累计完成1.3亿元。黑龙关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建设行列,全临汾仅有16个镇列入。山中乡围绕打造县西小城镇建设的典范,实施白家庄路街一体化工程,率先在全县乡镇实现了雨污分流。
生态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卖了核桃换‘苹果’”,在山中乡朱家庄村民石金龙家中,老石晃着手中的手机高兴地说。受益于县里实施的核桃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果园里的老核桃树又焕发出青春,今年仅核桃收入就可达4万元。近年来,蒲县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大力推动“十万亩核桃基地”建设,核桃种植累计发展到10万余亩、人均1亩多。其中山中垣发展到2.4万亩,实现了全覆盖,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在汇集产业规模优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2.5%,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8月13日上午,预算总投资7635万元,引黄入蒲配套工程,位于蒲县县城西北10公里薛关镇西河沟的蒲县四沟水库项目奠基开工,该项目不仅解决了缺水地区工业用水、农业灌溉问题,而且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和经济效应双赢。红道乡蒙古沟“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达到5000多亩,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大力培育森林资源,走向大山要生态、向生态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继山中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代表全省接受国家环保部验收受表彰后,黑龙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落地蒲县。这些仅仅是该县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县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有损环境的项目坚决制止,保证了项目建设更为环保、健康、可持续。
民生项目让群众受益。该县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的理念,连续四年每年投资2亿元以上,不遗余力改善民生。教育方面,黑龙关镇幼儿园工程,投资1000万元以上,可满足400多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对加快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卫生上,全民健康服务中心,投资上亿元,是一个集疾病诊疗、中医科研、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处置、残疾人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全市仅此一家。克城镇的文化活动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活动内容丰富,起到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效果。另外,薛关天然气入户、古县输水管网改造、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乡镇卫生院改扩建等一大批工程,都折射出蒲县在解决群众上学、就医、用水、用气等方面的不遗余力,全县群众的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