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县”看安泽

2013-10-21 08:07: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为太岳山东南麓的一颗绿色的明珠,有“千年古县”美誉之称的安泽县,在转型跨越发展过程中,以“生态安泽、富裕安泽、幸福安泽”为建设目标,实施“生态立县、农业固县、工业强县、城镇塑县、文化兴县、民生和县”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该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在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市前列、人均财政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的同时,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年保持在365天,位居全省前列,建起了黄花岭、青松岭等5处省级森林公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监察十佳单位等多项殊荣。

走“绿色崛起”之路

进入“十二五”,如何立足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县清醒地认识到,安泽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该县将“生态立县”作为六大发展战略之首,探索走出一条以绿色生态为前提,以转型发展为核心,以跨越发展为目的的“绿色崛起”道路。该县编制完成了《安泽生态县建设规划》、《安泽县生态经济区划》、《安泽县生态功能区划》、《安泽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县、乡、村三级生态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和政府规章,制定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等12项生态发展子规划,将安泽的生态建设全面融入到产业调整、城镇建设、环境整治、社会发展之中,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针对生态基础好、森林面积大的实际,安泽县加大工作力度。近3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近10万亩,栽植核桃近3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大幅度增加。全县所有焦化企业全部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地面除尘站和污水内部循环系统改造升级,安装了污水、烟尘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远程监控;所有煤矿全部建起了生活废水处理系统,洗煤厂全部完成废水和防风系统改造,全县基本实现了企业废水零排放、烟尘达标排放。不断提高准入门槛,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园区开发上,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和三个“一律不批”,自2009年以来,共否决污染项目12个,环评执行率达100%,从根本上保护了安泽这一生态绿洲。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尤其是大力加强了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建设,组建了全省一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的一专多能县级森林防护大队,确保了森林安全,构筑了绿色屏障。

建“生态文明”强县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基层,关键是基础。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以“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工程为重点,用3年时间完成了全县104个行政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并把每人每年15元的农村环境卫生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在农业面源治理上,坚持与农业科技调产相衔接,以“一控两减三提高”为防治重点,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程,完成测土配方施肥30万亩,特别是建设“一池三改”型户用沼气池6000余座,并建立了33个沼气服务网点。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上,规划建设了唐城、杜村、和川3个畜禽养殖集中区,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力量防治,并在全县30家规模以上养殖户全部建成大中型沼气池。在重点流域治理上,大力实施沁河综合治理、月亮湾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使沁河水质始终保持在Ⅲ类以上标准。

为做好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该县着重构筑了三大支撑体系。生态经济体系以建设“工业产品的转移地、农副产品的加工地、旅游休闲的集散地”为目标,规划建设了北部唐城煤焦化工业园区和南部冀氏煤电化工业园区,推动实施了永鑫百万吨焦化、太岳5万吨乙二醇等项目。优质玉米、小米、核桃等7个品种取得绿色品牌认证,创建了飞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杜村规模生态养殖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荀子文化园、望岳楼、沁河湿地公园和黄花岭、红叶岭、青松岭等一大批生态景区景点;生态文化体系以先进管理模式为着力点,全国首家推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决策行为、企业经营行为和公众生活行为。以生态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建成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矿井、2个省级规范化畜禽养殖示范点和10个绿色学校。

以义务植树活动为突破口,创新实施结合本地气候特点的安泽植树日活动,在每年3月26日和10月16日大搞全民义务植树,激发全民植绿护绿意识;生态辐射体系建设以“山水园林化县城”为核心,带动辐射全县的生态建设。近年来,该县构建新建绿地广场3处,城市绿地率达到25%以上;编制了《城区水源地保护规划》,先后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80余处,实现了全县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重点铺开了以集中供气供热为目标的县城天然气入户工程,县财政拿出2200万元对群众进行补贴,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城区燃煤采暖造成的空气污染。

扬“生态资源”之长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安泽全力谋求“绿色崛起”。该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大打“生态牌”,目的就是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定居安泽、投资安泽、创业安泽,全方位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让“绿”生金,增强该县转型跨越发展的承载力。

王合平是一位河南商人,初来安泽时经销饲料。随着时间推移,他迷上了这里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于去年在杜村乡桑曲村投资创办了饲料加工厂。2012年,他又把户口迁到该村,筹资1200万元创办林下生态牧养基地。如今,安泽县宜居、宜业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吸引本地和外来客商的能力不断提升。该县成功通过了农业部、全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验收,被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稳固了安泽玉米的“王牌”地位。山西虹合园农业有限公司进驻安泽,在和川镇岭南村建立了2000亩有机玉米示范基地,配套实施有机玉米深加工项目和畜禽养殖项目,快速形成了“种、养、加”完整产业链条,仅一期项目的完成就可提供千个就业岗位,带动近万名农民致富。积极开展原产地认证,使野生连翘向“一县一业”转变,并与振东药业、北京康仁堂药业达成药材加工合作意向,加快了中药材集散地建设。与省林科院合作,引进培育优质核桃5万余亩,使核桃产业成为林业产业化的一个拳头项目。蓬勃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畜牧由零星分散养殖向规模健康养殖转变,几年间,仅杜村乡就成立了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蛋鸡养殖突破20万只,而全县的畜禽养殖量突破了百万头(只)。

“生态绿色、荀乡古色、太岳红色”是安泽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该县整合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建设,重点实施了“一带”(荀子文化园、望岳楼为核心的府城沿河精品旅游带)、“一线”(太岳革命烈士陵园、太岳行署、邓小平路居地为主线红色旅游线路)、“五区”(黄花岭、红叶岭、安泰山、青松岭、段峪河五大旅游景区)建设,使古色人文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红色革命教育旅游、乡土特色山庄农家乐旅游四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交相辉映,实现完美对接融合,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文生态旅游促进了全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荀子酒、松针枕、小杂粮、干果等系列土特产商品及布艺、根雕、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的繁荣。去年,该县共接待游客达7.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68万元。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