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牡丹冠天下 名相故里展宏图

2013-10-24 09:03: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古县坐落在太岳山腹地,霍山脚下,位于临汾市东北部,全县9万余人口,辖四镇三乡,近年来,古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以及天下第一牡丹和一代名相蔺相如故里两大旅游品牌,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品牌化”四大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富裕古县、文明古县、优美古县的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同时又拥有“省级园林城”、“环保模范城”等多项桂冠。“十一五”时期,是临汾市唯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如今。他们又迈开了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步伐,并初步取得了可喜成果。

 

统筹城乡 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在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中,古县从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入手,全民动手,社会各界参与,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优化环境为目的,大力加强城市建设,致力于建设规划科学,品位超前,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文明县城。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县城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建立了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将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做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对待,向全县人民承诺。

坚持城乡统筹兼顾、软件硬件共同促进的原则,明确目标抓落实。二是全力实施“一把手”工程。把文明创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和辖区各个单位的社会责任,由县文明委具体负责各项创建工作的策划部署、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各成员单位“一把手”具体负责各项创建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三是建立起了以县文明委为龙头、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支撑、各单位文明领导小组和社区文明领导组为基础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在组织机构、人员调配、财力支持上同样得到落实,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健全了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了文明委成员单位例会工作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文明委(办)日常工作制度、督查考评考核制度。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全县当年目标管理体系,单设目标责任书进行绩效考核,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创业聚势 助推文明创建深入发展

近年来,古县大力倡导全民创业,推动机关效能建设,致力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县城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一是以推进城市化为基点,高标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先后完成了“蓝天碧水”十里长廊蓄水工程,相如公园建设、城市街道拓宽改造等一批建设项目和工程,成为古县文明发展的亮点。

二是科教文卫等社会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通过近年来对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大力投入,基本解决了群众迫切关注的从业难、就学难、就医难、文化少的困境。一批教育、文化、医疗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建设,助力文明建设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三是加强道路、通信、广电、电力、水利、生态、新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让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受惠于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提高群众改院、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小康村、争创文明村的积极性,群众创家立业的内涵有了新的延展。

 

塑魂铸形 努力构建“爱心古县”

近年来,古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手段、新办法、新思路。一是坚持典型引路,把弘扬传统美德和发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培育、挖掘、宣传、表彰、推广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广泛影响的道德模范人物,大力弘扬了社会正气。二是以全县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化“文明农户”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比较规范公开的程序和群众的广泛参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为促进文明新风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三是在突发事件的救助中主动引导和宣传,弘扬友爱互助精神。在汶川地震等灾害期间,古县强化引导和主动宣传关爱精神,有许多普通群众自觉参与到捐款捐物、志愿互助活动之中。四是十分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县已经较好地建立起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载体不断更新,形式和途径不断拓宽,覆盖面逐步扩大,经营性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得到整治,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重视。

 

文化惠民力 促文明创建向前发展

他们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文化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始终以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文化阵地,渗透影响带动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健康发展。一是一如既往地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争取资金兴建县文化阵地,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兴建文化广场和文体活动场所,配置和建设“农家书屋”,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提供载体、器材和场所,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建设,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积极指导、扶持干部群众自己办文化实体、办文化协会。通过群众民间文艺文化协会团结壮大文化工作的队伍,丰富群众文化,群众依托文体协会开展活动、办节会,发展文化辅导员,组织经常性文体活动,培植文化种子,建设了一支永不迁徙的文化队伍。三是以先进文化改造传统庙会文化。县上以“三下乡”,邀请省、市专业文艺团体演出,搞大型群众文体活动,搞大型科普、文化展览与服务,开展商贸交流等形式为庙会输入先进文化的元素,消弭庙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四是培育和发展“文化家庭”。通过开展评选文化公益热心人、读书之家、书画之家、演艺之家、养花之家、送报刊到农家等形式,有目标地引导群众自觉地接受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目前,全县已发展“文化家庭”1000余户,通过这些文化家庭的带动和示范,先进文化自然地融入城乡家庭之中,自觉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学科技文化知识,做知识技能型的新农民已蔚然成风。

 

优化环境 为文明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古县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美化生活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打造“人民满意政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创造高效廉洁的政府环境。通过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高效型机关创建活动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行优质规范服务,设立了政务大厅,建立了政府网站,开设了热线电话,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群众对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的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二是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继续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东西两山绿化、城镇绿化取得新成就,节能减排工作得以实施。三是营造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诚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窗口行业满意度不断提高,面向群众的服务收费实行价格听证制度。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县城新建小区实现连片开发与园林化设计与建设,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得到强化,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五是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依法治县、平安古县建设渐入佳境,公安政法队伍建设的强化、信访工作的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使广大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连续多年没有重大的群体上访事件发生,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通讯员 刘广亮 刘冉玲 赵凯妮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