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真的变了!同去年回来时相比,那真是今非昔比呀!不仅是环境变美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伙儿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一走进襄汾县汾城镇孝村,看到拿着照相机、采访本的我们,在外工作多年,暑期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的老郭一口气讲述着自己心中老家的那个“变”字。
有老郭一样“变”字心得的人,远不止一个。在该县古城镇关村、北街村,南贾镇西尉村、大柴村,赵康镇义西毛村、北王村,新城镇邓曲村、梁坡村,所到之处,大家伙儿都有这样的感受。
今年以来,顺应全省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襄汾县大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程,打造新农村“升级版”,为广大农村群众筑起自己的“中国梦”。
规划先行 体现乡村特色
“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城市化,不能简单地相互取代。建设美好乡村,要因地制宜,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现有河道、农田等生态元素,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襄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谈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不止一次地强调规划先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筑梦“美丽乡村”襄汾从规划抓起,全县确定4个村创建县级示范村,每个乡镇也确定了创建的重点村。每个创建村建成什么样?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把脉会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献言献策,集思广益。“这样的规划出来老百姓信服。”赵康镇党委书记王世红说。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汇集多方智慧,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出来。
在古城镇关村百年古槐下,村党支部书记王晋刚说:“这棵树历经沧桑,可以说是我们古老村落的见证。群众提出,不能因为建设美好乡村而断了根。我们积极采纳。村老年协会提出关村乃关公后裔聚集地,要深挖内涵,我们多方考证,规划建设了关公忠义文化广场,将桃园结义、夜读春秋、水淹七军等故事用文化墙的形式描绘了出来。” “我村的剪纸全省有名,我们提出要打好剪纸这张‘文化牌’,不仅体现文化特色,而且要拓展市场,培育成一项产业,村里调研论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规划,这不,村里还成立三姐妹剪纸专业合作社,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搞创作,让我们闲暇有了一份乐趣,也多了一份收入。”大邓乡范村,正在合作社里创作剪纸作品的董丽丽高兴地说。
保留乡村的小桥流水味,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县30个各类示范村,或突出文化,或强调产业,或借助山水,规划各具特色。
多方发力 激发建设热情
群众是村庄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筑梦美丽乡村,襄汾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一份整合资金、示范引领、梯次打造、循环培育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举措新鲜出炉,一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快速升温。
——全县筛选4个县级示范村,每个乡镇确定2个示范村,全县明确30个示范村重点打造。一把手亲自抓,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评比,背靠背打分。推进快的,标准高的,排名靠前的,县上拿出专项资金以奖代补重奖,反之,不仅不奖,还要通报批评,同主要负责人谈话。
——全面整合捆绑财政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多条管子进水,一个龙头出水”资金投入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效应。
——部门全力搞好服务保障。县农委、林业、水利、财政、经管、宣传等部门积极做好协调、规划、指导、资金等各项工作,形成了“大家各炒一盘菜,全县共办一桌席”的浓厚氛围。
——乡村两级倾力推进。“关村模式”“贾庄速度”“南高特色”“薛村经验”“孝村做法”亮点频现,成为工作交流的流行词。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一事一议、出工出力,管护树木,打扫卫生,手绘文化墙……政府群众积极互动,共筑美丽乡村梦的道路上,同心同向,齐心向前。
环境整洁 扮靓乡土风景
喷泉、假山、凉亭、绿树、鲜花、弯曲小路上散步的群众、广场上跳舞的妇女、池塘边上戏水的儿童……
夕阳之下,赵康镇义西毛村村东文体休闲广场上,一幅乡村美景生动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带着小孙子正在游玩的李大妈说:“现在生活好了,环境也好了,闲暇之余出来溜达溜达挺好。”一旁的村委会主任刘建军说:“这段时间,我们村附近的运城市新绛县苏村街上的影楼还把这儿作为外景拍摄基地,制作了外景宣传片,不时地带着新人过来拍结婚照。”
一村之隔的赵康镇北王村,则根据村里的地形地貌,在村庄绿化上建设了成才园、长寿园、爱情园主题小花园,围绕主题,打造出不同的风格,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
古城镇关村樱花路、冬青路、云杉路纵横交错,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东有绿园林式村景。
一村一特色,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植绿爱绿,更要管绿护绿。环境卫生如何办?让群众参与进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不断探索中,襄汾找到了答案。
——我们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抓好资金、人员、设备、制度、责任五落实,建立了乡村清洁标准。县住建局局长赵子龙说。
——在全镇开展卫生文明户评选,以点带面,提高村民文明卫生意识,增强群众参与主动性,营造讲文明、树新风浓厚氛围。新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振锁说。
——村里发挥老年协会老年人监督作用,监督督促村民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古城镇北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范全科说。
——划分了卫生责任区,村内主干道卫生保洁员负责、小巷门前村民自扫门前雪。邓庄镇贾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小才说。
——村领导干部带头,设立书记街、村长路等,每周五是村里卫生集体打扫日,“马路警察”各管一片,干部做给我们看,带着我们干,人家图了个啥,还不是为了咱老百姓。南贾镇大柴村村民老柴说。
——“和以前随处倒垃圾不同,现在村民也开始体谅我们,自觉将垃圾倒在了垃圾池。”古城镇关村卫生保洁员王秀珍欣慰地说。
一个个看似寻常却非常有效的举措,让村子更整洁,环境更优美,家园更干净。
产业支撑 筑牢发展根基
襄陵镇薛村,近百座高标准蔬菜大棚屹立田间。村党支部书记张烈介绍说,薛村以设施蔬菜和矿山开采(附带运输产业)为主导产业,现有高标准蔬菜大棚96座,年产值500余万元;石料厂和石膏粉厂各一个,年产值1500余万元。今年,把打造全县一流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目标,完成土地流转500亩,新建大棚100座,还要投资2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10亩的综合服务中心。
“贫穷的乡村不是美丽乡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产业是核心、是根本、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襄汾县分管农业副县长杜许堂说。
既让农村美,更让农民腰包鼓。筑梦美丽乡村,襄汾把产业支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参与创建的各个村庄,在发展产业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以产业集聚群众,用产业留住农民。新城镇邓曲村,打造晋南苗木第一村,将2000余亩苗木变成“绿色银行”。村党支部书记赵周仓说:“现在我们村已形成合作社加专业大户带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全村60%的群众在从事与苗木花卉有关的行业。”
新城镇安建村正在以东岭滑雪场和拓展训练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采摘园,着力建设休闲旅游示范村;南贾镇西尉村挂果经济林达到1000余亩,苗圃栽植发展到500余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到了15000余元;汾城镇三公村万亩核桃经济林示范园区二期工程已顺利开工,全村参与核桃产业的人数达95%以上……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瞄准美好乡村,发展“一村一品”,壮大村域经济,促进农民产业、就业、创业,一批特色种养、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商贸流通、传统文化产业村正在逐步崛起。
文化熏陶 引领价值取向
汾城镇孝村,史传为战国时期赵将李牧故里,85米长的二十四孝图文化墙,定期举办的“孝文化”书画展,传承着敬老爱幼、仁义礼智的美好品德。
筑梦美丽乡村,如何让群众记住乡愁?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襄汾,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在了村庄的“一街一巷”之间。
南贾镇西尉村,文昌大街、花鼓巷、孝道巷等路名巧妙结合历史文化元素,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为村民自觉的文明言行。漫画大家李二保发起的书画协会,每年定期组织书画爱好者培训和切磋技艺,在全村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景毛乡南高村,山西近代纺织、电力、矿业实体拓荒者——刘笃敬故里。主打晋商文化品牌,保护掘挖晋商文化,大力倡导弘扬晋商精神。
新城镇梁坡村,街道上随处可见的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宣传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幅幅图画中形象展现,激励着人们见贤思齐。
行走在这些村庄,看着这些图画,感受这些活动,每一个人的心底都会激发出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这就是襄汾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取向。
生活美、生态美、家园美、田园美,这里是宜居的家园、这里是宜业的乡村。筑梦的路上,襄汾的脚步铿锵矫健。 通讯员 焦玉龙 仪舒玉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