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 在创新中奋起

2013-10-28 08:41: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鲁剑)近年来,古县县委、县政府突出围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文化旅游品牌化四大发展战略。截至目前,财政总收入完成80143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680万元,占计划的113.8%。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把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精彩亮点和主攻方向,该县按照“一乡一企一园”构架,巩固提高了1个县级、7个乡镇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依托优势新建了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其中,包括5个专业村的北平高寒山区蔬菜基地,发展露地豆角5000亩,实现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石壁王滩采取订单农业方式,种植有机蔬菜110余亩,产品覆盖周边县市。目前,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累计达到34个,涉及小杂粮、中药材、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特色养殖等方面,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
    农村“五件实事”进展顺利。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00套任务均已分配至乡镇,目前已竣工100套,其余11月底全部开工建设。特困群众易地搬迁,涉及到5个乡镇、12个行政村、122户500口人,目前已全部开工,主体完工80%,超额完成省定任务。行政村街道亮化,68个行政村、1360盏路灯的任务已全部安排部署就绪,等待企业进驻实施。村级幼儿园改扩建,4所任务学校已全部开工,预计11月中旬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乡村清洁工程,建立完善了工程管理体制,配备了175名乡村专职保洁清运人员和19辆垃圾清运车辆,新建垃圾箱(池)237个、垃圾填埋场70处、垃圾污水处理厂1处。
    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按照“一卡通”的发放模式,将1087.2万元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资金直接发放到了收益农民手中;做好家电下乡补贴工作,制定完善了相关的实施办法,保障了家电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抓好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落实了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政策,大力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万吨以上。实施科技富民工程,财政出资300万元,扶持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加工的规模化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易地扶贫移民,对500口人进行易地移民搬迁。
    实施大县城扩容提质战略,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文昌新区道路系统主体工程,形成了集教育、医疗、安居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完成两个城中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创建国家园林城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增强了县城的辐射力、带动力。同时,依托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文化底蕴,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全县新农村推进村达到70个。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优抚对象、五保养老、残疾人补助等保障资金全面落实,使全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方面累计支出6859万元,占全年预算的65.72%。同时,率先实施了国家“一补”政策,补助学生4200人,保障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完成3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分配住房。新建城镇寄宿制学校已于今年9月秋季开学正式投入使用。以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加强创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全面做好各类人员的就业创业工作。
    提升旅游产业效益。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举办了第六届牡丹文化旅游节,霍山伴森缘度假中心基建基本结束,与北京亿佳旅盛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牡丹景区开发合作意向。商贸物流、酒店等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依托“天下第一牡丹”品牌,聚集各种要素,将核桃、小杂粮等土特产品,十字绣、刺绣等手工艺品,以及威风锣鼓、八音会等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产品,与旅游资源打包宣传推介,逐步形成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和高附加值,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了产业发展优势。
    

责任编辑:付基恒